不要再說“人性本善”了,人性只是“向善”罷了

2023-03-17 00:35:45 字數 2078 閱讀 2833

《道德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可見,我們看待任何問題不可走極端,要正反兩面辯證看待。

比如說,有人認為“人性本善”,還有人認為“人性本惡”,這都是不可取的!

一般來說,孟子主張“性善論”,而荀子主張“性惡論”。

但是孔子他老人家可從來沒有說過“人性本善”的話,他只是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原始天性是相近的,只是在後天不同的環境中受到不同的影響後才會產生區別。)

可後世之人曲解了孔子的意思,還瞎編亂造,在《三字經》中寫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01

今天早上看一個優秀的媽媽用英語和兒子交流,談到了人性這個話題,她告訴兒子說“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估計這個媽媽沒有讀過《論語》,也沒有專門研究過國學文化,只是好像聽人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便在潛意識裡把這句話和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聯絡到一塊。

很多外國人為什麼反對儒家思想?就是因為孔子之後的儒生們曲解了儒家思想,以及現代人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表達得不夠正確。

你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做過壞事,如果你告訴外國人“人性本善”,這就是打他們臉,也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原罪感”。如此這般,他們又怎麼會熱愛上孔子的儒家思想呢?

02

其實,真正的人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惡,只是“向善”罷了。

也就是說,人性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就如告子所說:人性就好比是水勢急速的水流,在東邊衝開缺口就向東流,在西邊衝開缺口就向西流。

明代大儒王陽明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說來說去,這都是因為人們看問題太主觀、太武斷,這才產生了人性本善或者本惡的說法。

03

既然人性沒有絕對的善惡區別,那麼人性具有哪些可預知的特性呢?

其實,孟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也就是說,在光天化日之下,人們還是具有同情心、善惡心、羞恥心的,人性也能表現出向善的一面,畢竟“人要臉,樹要皮”。

但是,在沒有人監督,或者做了壞事不用負責任的情況下,人性往往又是向惡的!

試問一句:如果你做一件事,不讓別人察覺,也不用為此事付出代價,你要不要做?

估計很多人都會去做,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表現出人性惡的一面。

幾年前,國外某機構做了一個社會調查:如果你可以**的話,你要做什麼事情?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80%的採訪者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都說出了三個字:搶銀行。

這說明什麼?人性當中藏著可怕的一面,如果條件成熟,便會向惡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大概得出一個結論:在看得見的地方,人性向善;在看不見的地方,人性向惡。

04

我們用“向善”或“向惡”來形容人性,比用“本善”和“本惡”,更加客觀、更加準確。

所以,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壞人,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好人。

一個人是好還是壞,大都是環境和外力絕對的!

這就是李宗吾在《厚黑學》中所說的:心理依力學規律而變化

因此,請大家不要再說“人性本善”了,因為人性只是“向善”罷了,畢竟人類社會有文明、有道德、有法律、有秩序。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