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中最值得做的一項投資,99 的父母都忽略了

2023-03-17 00:35:35 字數 2690 閱讀 9403

孩子是在學校、地域社會和家庭的綜合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這一生當中也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vs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庭教育是終身性、示範性的教育。從生活時空來看,孩子多數時間是在家與父母一塊兒度過的。學校對於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比學校要大得多、長得多。

家庭教育是個別化的教育,針對孩子個別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由家長來完成,學校無法替代;而學校則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個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統一進度、統一的課程,很難真正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差異。

家長:不只教認字、讀書,更在培養完整的人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進行得最早、時間最長。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強的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的,不但佔其“先入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範,言傳身教給孩子以終身影響。如果父母語言、行為、習慣不良,那就較難保證孩子在這些方面能做到優良。

因此,做家長首先自己要學習,學習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與新知,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與育兒能力。作為父母應該明白,教育並不只是認字、讀書、數數等,教育也包括孩子的舉止行為、感知認知等各方面。家長在平時生活中應成為孩子潛移默化的行為示範。比如父母相親相愛關係融洽,脾氣各方面都很好,那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也會平易近人。

其次,讓孩子在規則與自由中健康“**”。“自由過度”會導致孩子任性放肆,如不服管教、攻擊性強都與父母過度順應孩子的自由需要有關。自由過度實際上就是放任縱容,對培養孩子的社會性和責任心是不利的,使孩子“長”不出個性卻“長”出任性。

而“規則過度”又易於致使孩子缺乏個性。有的父母認為聽話的孩子讓人省心,少惹出麻煩事兒來,這種觀念多表現在控制慾望比較強的父母身上,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維的依賴性比較強,害怕嘗試新事物,而且調整情緒變化的靈活性比較弱,這將影響孩子的創新意識與個性成長

因此,應倡導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又擁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沒有規則的自由是放任,沒有自由的規則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現。

再次,培養孩子自信、悅納,愛思考、善表達的品性。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想象力遠比知識重要。在網際網路時代,這一道理已經成為生動的現實。

網路時代對於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備如下能力:知識遷移與學習力,獨立思考與表達力,堅毅與執行力,自我悅納與抗逆力。這些與知識和文憑無關。但在當代快速變化、變動、變革的社會特別重要。每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關鍵在於自己如何看待。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還要了解自身的弱點。

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培養,重要的不在於孩子能考多少個100分,而在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孩子對生活和學習充滿熱情。一項關於兒童興趣與幸福感調查顯示,如果有一件事情是孩子最喜歡做的,而大人又創造條件讓他做這件事,那麼他一定會很有幸福感

人有先天的基因,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完全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完全由後天的訓練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給出了某些能力和許多能力發展的框架,需要後天的經驗來啟動和發展。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自我悅納、充滿自信的學生

七田真孕期教育——家長課堂

日本育兒專家·江藤真規系列課程

嬰幼兒養成,父母必須知道的10件事

10天培養及提高孩子自信心

找到孩子的優點,表揚孩子的變化……日本育兒專家教你潛移默化,增強孩子自信心。

學完這7節課: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

通過七節課實操分享,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變得積極向上並且熱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