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下取 治眼病(肖相如)

2023-03-17 00:25:32 字數 3256 閱讀 7936

釜底抽薪法

前賢曰:“目不因火則不病”,故多種眼科專著均創立了較多的清熱瀉火劑,然火有肝火、肺火、心火、腸胃火的不同,故治法各異。

若腸胃之熱與食滯、痰瘀等相結合而成腸中燥實之證,運用瀉下之劑通腑導滯,使食滯、痰瘀所化的火邪熱毒下行而不逆上犯目,則可收“上病下取”之效。

這種“釜底抽薪”法在眼科運用極廣,可主治熱盛毒深之角膜潰瘍、角膜炎、鞏膜炎、急性結膜炎、急性淚囊炎、麥粒腫、前房積膿、急性傳染病之雙目失明、因血熱上衝引起的眼內外出血等多種目疾,同時又伴大便燥結,苔厚脈滑實者。

常用方劑多為苦寒、鹹寒組成的三承氣湯之類,若系寒實結滯,亦可予溫下法。

案例1

王某,男,65歲,幹部。1985年2月初診。

雙目患病毒性角膜炎、慢性結膜炎已年餘。雖經滴可的鬆、利福平等眼藥水,亦常**,有習慣性便祕史。

此次發病已3日,雙目紅赤、磨痛、怕光,淚多且粘,視物模糊,口乾心煩,四、五日未更衣,舌紅苔根黃膩,脈弦滑。

檢查:雙眼瞼微紅腫,球結膜充血(++),角膜呈瀰漫性點狀著色。證屬腸胃腑熱素盛,予通腑洩熱。

處方:生大黃(後下)、黑山梔、炒枳實、丹皮、連翹各10克,生地、決明子、蔞杏仁各15克,銀花20克

服藥僅1劑,紅赤磨痛即隨大便暢解而減輕。續服2劑,眼目紅赤基本消退,諸症皆緩。

前方改用熟大黃5克,合入菊花、白芍、白蒺藜各10克,以7劑量研末蜜丸,服完遂愈。隨訪3年,未見大發。

2

疏利水道法

若溼熱蘊結,使氣化失常,則水液瀦留,可致溼濁上泛於目。

凡急慢性結膜炎、白睛溢血、眼瞼溼疹、瞼緣炎、早期青光眼、早期視網膜**(視網膜有水腫者)、眼瞼下垂、溼濁上泛之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病變黃斑區水腫期等目疾,若伴有頭重目黃、足脛浮腫、小溲淋濁等全身症狀時,用疏利水道法最為貼切。

常用藥方為五苓散、四苓散、三仁湯、八正散、甘露消毒丹等,還可略輔輕揚升散、宣化外溼之品,如羌活、防風等。

案例2

陳某,男,51歲,工人,1985年1月初診。

右眼視力下降已3個多月,初起眼脹痛,漸模糊,視力減退,飲食尚可,夜寐困難。西醫予vb1、vb12、vc、強的鬆、肌苷、ttfd等鮮效。

市一院檢查:視力右0.2,左1.0。雙眼球結膜充血(++),角膜(-),屈光(-)。右眼黃斑部水腫約(1d),可見水腫滲出,**及其周圍可見點狀滲出,深層有陳舊性出血,中心反射(-)。

舌淡、苔白膩水滑。證系脾虛失運,水濁上泛,予五苓散化裁。

蒼朮7克,葛根、澤瀉、菊花、白芍、木賊草各10克,石決明(先煎)、山藥、白蒺藜、茯苓、黃芪各15克,肉桂3克

連服10劑。眼目紅赤漸退,中心黑影縮小。

然納谷欠馨,原方去石決明、白蒺藜,加姜半夏、路路通各10克,川芎、砂仁各5克,續服10劑,中心黑影漸淡,苔膩漸化納谷復常,但視物仍模糊,原方再續服10劑,雙眼視力均達1.0。

3

清洩肝膽法

《內經》曰:“肝開竅於目”,而膽與肝互為表裡,眼的神膏、神光均與膽有關,故眼病與肝膽之關係較其它臟腑尤為密切。

肝膽火熾或溼熱內蘊上犯清竅,均可導致實證目疾,發生角膜潰瘍、虹膜睫狀體炎、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眼瞼溼疹、急性視神經炎等病。

臨床多見有目脹頭痛、白睛紅赤、眉稜骨痛、黑睛生翳、瞳神散大、眼內出血等症狀。

此類病由於發病快、來勢猛、變化多,故歷代名賢喜以龍膽瀉肝湯苦寒直折,引肝膽溼火由二便而去,無使其上犯清竅。另劉河間當歸龍薈丸、錢仲陽瀉青丸亦可選用。只是此類方過於苦寒,故中病即止,防傷中敗胃。

明代傅仁宇所創四順清涼飲子(龍膽草、黃連、黃芩、熟大黃、車前子、炙桑皮、枳殼、生地、赤芍、歸身、川芎、柴胡、羌活、防風、木賊草、炙甘草),將清洩肝膽溼熱與養血柔肝、明目理氣之品相合,臨證尤有實用價值,故餘以該方損益,治此類病證每獲佳效。

案例3

陶某,男,33歲,工人。

左眼患青光眼,曾因急性發作而行兩次手術,近又復脹痛。檢查:左眼角膜10-1點處有一斑翳,瞳孔呈梨狀,眼壓28,因不願再行手術,故改服中藥。

考慮其左眼磨脹疼痛怕光,痰多便燥,舌紅苔灰黑,故診為肝膽溼熱挾痰火上擾清竅。擬四順清涼飲子加減。

柴胡、黑山梔、龍膽草、川芎各6克,黃芩、密蒙花、木賊草、炙桑皮、天竺黃各10克,石決明、赤白芍各15克,生地20克

5劑藥後,大便稍稀,痰仍多,午後目脹,苔黃膩,脈弦滑。原方加車前子、澤瀉各10克,續服10劑,目脹痰多皆減,以原方7劑量為蜜丸,以鞏固之。

4

降逆通經法

婦女行經之際,因肝氣怫鬱,血熱內蘊,常使經血不循常道,反逆上犯目,致發生經行目痛,滿目赤澀,或血灌瞳神,稱為“逆經赤腫”,亦名“女子逆經赤澀”,分血熱氣滯和瘀阻氣滯兩型。

血熱氣滯型多見目珠腫痛,重墜乾澀,不耐久視,甚則視物昏朦,胞臉浮腫,白睛赤澀,或有溢血如胭脂色,重者則血灌瞳神及眼底出血。

治宜清熱活血,引血下行,可用《銀海精微》調經散(由四物湯合黃連、黃芩、大黃、山梔、羌活、薄荷、甘草、香附、紅花、蘇木、木賊草組成)。

筆者則尤喜用近賢陸南山《眼科臨證錄》中的清熱涼血祛瘀湯(丹蔘、丹皮、赤芍、生地、焦山梔、連翹、黃芩、蒲公英,決明子)加枳殼、降香。

而瘀阻氣滯型,因伴有明顯的經行腹痛,故宜行氣逐瘀,可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去桔梗施治。

另《銀海精微》載順經湯(歸尾、川芎、赤芍、玄胡、紅花、肉桂、香附、枳殼、小茴、杏仁、柴胡、青陳皮),言該方“通經行血止痛,治女子逆經,上注於目,灌於睛外,滿眼赤澀,或烏睛上起如胬肉”,故亦可參用之。

案例4

陳某,女,36歲,工人。

月經常兩月一行,量少色黑。此次又停經達70日,腰痠少腹脹,兩目紅赤乾澀,視物模糊,晨起眼眵乾結,口乾,便難,舌淡紫,苔白,脈細弦澀。

西醫診為慢性結膜炎,祖國醫學則責之血熱內結,瘀火循肝經逆上犯目。予清熱涼血祛瘀湯加減。

生地20克,赤白芍、決明子、菊花各15克,當歸、丹皮、丹蔘、枳殼、焦山梔各10克,桃仁、降香各7克,桂枝3克

服藥3劑,經通,然量少色黑,兩目紅赤稍退,似覺乾澀不舒,眼眵仍多,苔薄白,脈細。去桂枝、桃仁,加五靈脂、香附各10g。又3劑,經行較暢,雙眼紅赤退,乾澀除。

後以歸芍地黃湯去山藥、澤瀉,配入丹蔘、焦山梔、菊花、枳殼、決明子、白蒺藜等,連服10劑而痊癒。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