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 脾胃不和 積食,你能分清楚嗎?

2023-03-17 00:20:41 字數 1962 閱讀 7716

脾胃虛、脾胃不和、積食對孩子身心的影響都比較大。一般來講,在孩子身上出現的毛病,由積食引起的多,最後會導致脾胃不和、脾虛。

孩子脾虛,已經是進入一個慢性疾病的狀態了,而普通的積食多是急症。分清楚這三者之間的差別和關係,對我們如何調理好孩子的身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家長只有能夠清楚分辨孩子處於什麼狀態,才能對症及時調理。

一、脾胃虛

中醫認為,脾和胃實際不是一回事,胃是主受納的,脾是主運化的,胃在上面,脾在下面。當食物進到口腔以後,經過咀嚼,與唾液混合以後進入胃,在裡邊又一點點開始磨,這樣處理以後的食糜再進入脾,脾徹底把它分解後,就運化到全身,變成了可以滿足人體需要的營養。

☞  什麼是脾虛呢?

脾虛,就是身體吸收、運化食物的功能出問題了。

中醫講很多氣,宗氣、肺氣、腎氣等等,它們都和脾胃有關。因為只有脾胃吸收、運化功能正常,才能將吸收的食物營養轉化為這些正氣。

☞  脾虛會出現什麼問題呢? 

▶   營養吸收會少,沒法運輸到全身;

▶   四肢秉受的營養不足,所以四肢會無力,肌肉會消瘦,因為脾主四肢、主肌肉;

▶   另外,人的肺氣會弱,因為“脾土生肺金”,肺氣的**是脾胃之氣生髮的,而“肺主皮毛”,皮毛功能就會弱,出現頭髮沒有光澤、掉髮、**幹黃等症狀……

☞  胃虛是什麼呢? 

胃虛是人受納食物的功能有問題。比如你吃了東西馬上胃就脹,也就是吃不下去了,不能消化了,嘔吐、嘔酸水等等,這都是胃虛、胃氣上逆的表現。

二、脾胃不和

☞  什麼是脾胃不和呢? 

脾和胃,都是屬於消化系統的,在中醫看來,它們本來是相表裡的。本來一個管接受的,另一個是幫助吸收的,但是如果能接受不能吸收,不能運化,不能向全身輸動,就是脾胃不和。

▶   胃強脾弱

如果脾胃不和了,比如說胃強脾弱,胃亢進,胃口特別好,特別能吃,但是吃了不吸收,不能運化——脾弱了,吃了就腹瀉或者吃了以後肚子越來越脹,這就是胃強脾弱。

▶   肝脾不和

脾胃不和通常還指脾胃與其他臟腑之間不能協調,比如肝氣不舒、情緒不好也會引起脾胃不和,嚴格地說,這種脾胃不和叫做肝脾不和。

▶   水土不服

還有一種情況,是脾胃和外界不合。比如說你突然到了一個地方,水土特別不服,之後鬧肚子,這也叫脾胃不和,是脾胃跟外界不合,跟當地的環境不合。

三、積食

☞  什麼是積食呢? 

積食是脾胃虛弱裡的一個型別。積食會引起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又會引起積食,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的。

積食,有的是積在胃,就是吃東西多了,導致胃堵了。比如說孩子吃雞腿,一下吃了三個,接下來不想吃別的了,有時甚至會往上嘔酸水。

☞  那麼積在脾是什麼意思呢? 

當積食長期地積在胃後沒有被消除,慢慢地脾就被傷掉了,會給孩子帶來更嚴重的危害。

如果積在胃裡,可能吃點山楂之類的就消掉了。但是當積在脾以後,脾的功能被傷了,這是經過一個長期過程形成的,是積食發展到後來的更嚴重後果。這時孩子總愛腹瀉,或者經常大便乾燥——大便前邊是硬的,後邊是軟的,不成型,這是因為脾功能受傷了,運化不了食物,全部堵在那了。

脾積是長期形成的,因為胃積一兩次,是不會導致身體狀況改變的。如果積在胃,會出現一些比較突出的症狀,比如口中味道大、突然食慾不振,甚至嘔吐酸水未消化食物等。

積在脾,卻往往是慢性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開始變得虛弱,正氣不足。脾積傷害孩子會更嚴重一些。

四、三種情況的關係

如果孩子脾虛,家長一定要特別予以重視。因為脾虛已經是進入一種慢性疾病的狀態了,而普通的積食多是急症,只要一消,可能第二天就好了。但脾虛不會是今天補,明天就好的,它要一點一點地調養。

分清楚這三者之間的差別和關係,對我們如何調理好孩子的身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家長只有能夠清楚分辨孩子處於什麼狀態,才能對症及時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