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卷一 平脈法》原文 譯文 評析 4

2023-03-16 23:56:58 字數 2976 閱讀 3656

【原文】

師曰:脈肥人責①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註釋】

①責:求。

【譯文】

老師說:給肥胖人診脈,若脈浮,應當尋求致浮的原因;為瘦弱人診脈,若脈沉,應當查詢致沉的根源。因為肥胖人脈象本應當沉,現反而見浮;瘦弱人脈象本應浮,現反而見沉,皆為反常之脈,故理應查詢原因。

【評析】

本條論體質肥瘦與脈象浮沉的關係。

肥人肌肉豐厚,經脈不易顯露,故其脈沉;瘦人肌肉淺薄,經脈易於顯露,故其脈浮。假使肥人而見浮脈,瘦人而見沉脈,這是反常現象,應作進一步研究。

【原文】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①也。

【註釋】

①月節克之:月令季節和疾病相剋的時期。

【譯文】

老師說:寸脈不下行至關,此為陽絕,尺脈不上行至關,此為陰絕,這都是疾病不治之候,可以決定其預後必死。假使要預計他的生死日期,可按月令季節和疾病相剋的道理去推測。

【評析】

本條以五行生剋之理,闡述節氣和疾病預後的關係。

寸脈主心肺之陽,尺脈主肝腎之陰,關脈在中,主陰陽之升降。今脈搏僅見於寸部,而關部尺部不見,是陽氣有升無降,所以稱為陽絕。或脈搏僅見於尺部,而關部寸部不見,是陰氣有降無升,所以稱為陰絕。《內經》說:“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今陰陽偏絕,故其預後當凶,而大致多死於和疾病相剋的月令季節,如肝病死於秋,心病死於冬,肺病死於夏,腎病死於長夏之類。

【原文】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①,以無王氣②,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③,雖困無苦。

【註釋】

①行屍:喻徒具形骸,雖生猶死。

②王氣:“王”讀“旺”,指臟腑牛長之旺氣。

③穀神:水谷的精氣。

【譯文】

老師說:脈象有病而外形無病的,叫做行屍,是臟腑生氣已竭的表現,若突然昏眩仆倒不省人事的,則會夭折而亡。若外形病而脈象正常的,叫做內虛,這是因水谷之氣缺乏而致,雖然身體困苦,也不會有大的危害。

【評析】

本條講辨別脈病與人病的預後吉凶。

脈為人的根本,診脈不僅有助於辨證,而且能提高預見性。當發現脈有病象,即使形體正常,也當及早防治。因為脈病標誌著根本大傷,臟腑已無生氣,每致突發暴病而不及救治。若能在未病之前,及早醫治,或可免於死亡。反之,外形雖病,而脈象正常,則知根本未傷,不過谷氣暫時不充,雖然自覺病情較重,預後也必良好。《內經》說:“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也就是這個意思。

蔓草蟲豆

【原文】

問曰:翕奄沉①,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溼也。

【註釋】

①翕(xī)奄沉:脈來盛大,忽聚而沉,如轉珠之狀。

【譯文】

問:脈搏浮動,忽然而沉,名叫滑脈,這是什麼意思?師答:沉為少陰純陰,翕為陽明正陽,浮沉起伏並見是陰陽和合之故,所以形成了圓轉流利的滑脈,而關尺部自平。陽明脈微沉,則飲食尚可;少陰脈微滑,所謂滑,指緊而升浮之狀,這是少陰邪實,患者必有大腿內側出汗,**潮溼的現象。

【評析】

本條講滑脈的形象與機轉。

少陰為先天之始,陽明為後天之本,少陰脈沉,陽明脈浮,陰陽和合,脈浮動而忽沉,這就是滑脈,表明氣血充盛,經脈暢行流利,因而關尺自平。若陽明關脈微偏於沉,乃脈氣升浮不足,但是雖虛尚不太甚,所以飲食還能自可;若少陰尺脈微滑,表現出緊而升浮,這又是少陰邪實的緣故,腎邪有餘,故股內汗出而陰下溼。

【原文】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虛冷,故令脈緊也。

【譯文】

問:我曾被人問難,怎樣才會產生緊脈呢?老師答:若發汗太過,或者催吐,導致肺臟虛寒,可致緊脈;若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飲內停,也能產生緊脈;若患虛寒腹瀉,因胃中虛寒,同樣可致緊脈。

【評析】

本條揭示緊脈的由來。

本條舉例說明緊脈的產生,大多與寒邪有關,這在臨床比較常見。如寒飲病人,每見脈象弦緊,少陰病陰盛陽虛下利,脈象也會見到沉緊。《內經》說:“諸緊為寒。”《金匱》說:“寒令脈急。”這都表明緊脈與寒邪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必須知道,這種關係並不是絕對的,脈緊的不一定必有咳嗽下利,咳嗽下利也不一定就現緊脈,應該脈症合參,才得全面。即以緊脈為寒來說,也有寒實與虛冷的不同,也應作具體分析,以免拘執片面。

【原文】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①,榮氣盛,名曰章②,高章相搏,名曰綱③。衛氣弱,名曰惵④,榮氣弱,名曰卑⑤,惵卑相搏,名曰損⑥。衛氣和,名曰緩⑦,榮氣和,名曰遲⑧,緩遲相搏,名曰沉⑨。

【註釋】

①高:脈氣浮盛。

②章:脈形充實。

③綱:經脈滿急強盛。

④惵(dié):恐懼怯弱。

⑤卑:低下的意思。

⑥損:氣血減損。

⑦緩:徐緩柔和。

⑧遲:從容舒遲。

⑨沉:元氣密固。

【譯文】

診寸口脈,衛氣盛實的,叫做高;榮氣盛實的,叫做章;高和章相互合聚,叫做綱;衛氣虛弱的,叫做惵;榮氣虛弱的,叫做卑;惵和卑相互合聚,叫做損;衛氣和的,叫做緩;榮氣和的,叫做遲;緩與遲相互合聚,叫做沉。

【評析】

本條就寸口脈象論榮衛的盛、弱與平和。

由於榮衛陰陽之氣皆會於寸口,所以據寸口脈象的變化,可以候榮衛的太過、不足與平和元病。衛主氣為陽,榮主血為陰,衛氣盛則脈氣浮盛,氣浮為陽,所以名為高。榮氣盛則脈形充滿,形滿為陰,所以名為章。高章相搏,則氣與形俱盛,而經脈滿急強直,所以名曰綱。“邪氣盛則實”,所謂高、章、綱,是對榮衛太過特徵的概括。衛氣出於上焦,衛氣弱則上焦虛,所以心中恐懼怯弱;《針經》曰:“血者,神氣也。”榮氣弱則血虛而神失養,因而羞愧自卑。惵卑相搏,則榮與衛俱虛,而氣血虧乏減損,所以名曰損。“精氣奪則虛”,所謂惵、卑、損,是對榮衛不足特徵的概括。“緩”乃徐緩柔和,所以“衛氣和名曰緩”。這裡的“遲”,不是指三至的遲脈,而是舒遲從容之意,所以“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意味著榮衛俱和,則“陰平陽祕”,脈氣內斂,因此名曰沉。總之,緩、遲、沉,又是對榮衛平和特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