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既無雪 且在畫中捧一抔

2023-03-16 23:56:50 字數 2299 閱讀 4477

《古賢詩意圖》卷由明代金琮書唐宋名詩,杜堇按詩意繪畫。全卷共分九段,分別為:右軍籠鵝、桃源圖、把酒問月、聽穎師彈琴、茶歌、飲中八仙、東山宴飲、詠水仙、舟中夜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杜堇,字懼男,號檉居、古狂、青霞亭長等。工詩文,善繪事,以人物畫著稱,精白描法。唐寅30歲左右與杜堇相識,甚受其影響。金琮書學趙孟頫,行書得其精髓。好事者多颳去其行款而冒充趙孟頫。

《銷閒清課圖》卷由明代孫克弘繪製。畫卷內容為明晚期文人的閒雅生活方式,依次描繪:燈一龕、高枕、禮佛、烹茗、展畫、焚香、月上、主客真率、灌花、摹帖、山遊、薄醉、夜坐、聽雨、閱耕、觀史、新筍、洗研、賞雪等林下清課二十段,每段加上點題數語。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晚明文人由於對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喜好,企圖為其現世的生活,營造出一個和諧、理想、完美的世界,於是特別注意日常起居,消閒生活之事。孫克弘此作,可謂為晚明文人美感生活的代表作。全卷共繪二十景,一景一題,記述其消閒之趣。用筆運色皆極為簡淡,以景點題,求其意到耳。晚明松江地區在董其昌之後畫家輩出,繪畫活動頗為興盛,後世稱之為“松江派”,孫克弘即為其中之一。觀此畫,猶可想見松江地區延續蘇州吳派的文人品味。

此為畫卷區域性之賞雪。

“千尺雪”創於明代隱士趙宧光,趙氏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寒山建別業隱居,並於園中鑿山引泉,泉水緣石壁而下,飛瀑如雪,遂成“千尺雪”一景。乾隆十六年(1751),弘曆首次南巡得見此景,愛其幽勝,“曾題詩紀勝,並於西苑、熱河、盤山各仿其制,為之寫圖凡四,每處弆四卷”。故宮博物院現藏三卷千尺雪圖,一為弘曆《盤山千尺雪圖》,二為董邦達《西苑千尺雪圖》,三為張宗蒼《寒山千尺雪圖》。

此為張宗蒼《寒山千尺雪圖》。張宗蒼,字默存,一字墨岑,號篁村,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善畫,用筆沉著,乾擦湊合,神氣蔥蔚。《石渠寶笈》收錄其畫多達百餘幅。

馬遠,號欽山。其祖父、伯父、父親、兄弟均為南宋畫院畫家。他對花鳥、山水、人物都很擅長,尤以山水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在光宗、寧宗年間,他任畫院待詔。學李唐,畫山石用大斧劈皴,並創長斧劈皴,用筆凝重。構圖上,一變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喜歡採用邊角式的構圖,或峭峰直上不見頂,或絕壁直下不顯腳,人稱“馬一角”。《雪履觀梅圖》畫面的重心在左下角,水灘、蒼松、老梅與人物集中與此。遠處雪山只是以大斧劈皴刷掃,乾淨利落,與近處的巨石遙相呼應。

雪樹寒禽圖是南宋畫家李迪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圖描繪了覆雪的竹葉,輕染薄雪的棘枝,以及悄立枝頭棲息的伯勞。圖中山坡以粗筆勾出,寫一叢衰草,更添雪意。雙勾寫竹、樹幹,敷色渲染。雀鳥以沒骨及勾勒相結合繪出,寫實生動。對於積雪的表現,直接將白粉厚塗在枝幹與竹葉上,表現出積雪壓枝的凝重感,清空靈逸。

此圖為紈扇式小品畫,一牧童吃力地拉著一頭牛前行,後方樹木翠綠,天高雲淡,鄉村情趣躍於紙上。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夏圭,宋代畫家,善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山水畫畫面簡潔,喜留白,達到清遠開闊之意境。

圖繪古代仕女帶領僕人于山腳園外尋梅的情景。所畫女子精緻秀麗,柔弱嬌媚;背景以白梅鬥雪盛開襯托。畫面工麗妍雅,筆墨潔淨,色彩韶秀,生動有致。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冷枚,焦秉貞**,善畫人物、界畫,尤精仕女,畫法得力西畫寫生,工中帶寫,點綴屋宇益精細如界畫,筆墨潔淨,賦色韶秀,頗得師傳。自康熙到乾隆末,糅合中西技法之畫風在畫院內頗為盛行。

胡錫珪,清代畫家。原名文,字三橋,號紅茵館主,江蘇蘇州人。人物師法華巖,花卉學惲壽平,畫風秀逸。尤工仕女,水墨白描,精雅別緻,不讓改琦。善臨碑帖,筆鋒勁厲。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師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