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功效配伍知多少(肖相如)

2023-03-16 23:50:48 字數 2999 閱讀 6647

茯苓,包括赤茯苓、茯苓皮、茯神,四者為一物。

性味歸經 

甘,平,入心、脾、胃、肺、腎經。

功效 茯苓皮利水消腫;赤茯苓分利溼熱;白茯苓利水滲溼、健脾補中、寧心安神;茯神寧心安神。

功效特點 

本品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袪邪,臨床多作輔助藥,與補氣藥同用則健脾益中,與利水藥同用則滲溼利水,雖有健脾之功,究屬淡滲之品,凡小便過多者,不宜使用。

功效主治 

一、滲溼利水

用於水腫,如腎炎性水腫,開始眼瞼、面部、四肢浮腫,並有尿急、尿痛或尿血等症狀,病情較急,多用茯苓皮、姜皮、陳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同用;

脾虛性水腫,病情發展緩慢,以面及下肢浮腫明顯,多與赤茯苓、焦白朮、豬苓、澤瀉、桂枝等同用;

肝性水腫,慢性肝炎同樣出現浮腫、漸漸腹水嚴重,可在益氣活血化瘀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滲溼。

通利小便,用於小便點滴而下或不通、尿濁而少、胸腹滿悶、倦怠身重、嗜臥,屬於溼阻中焦之脾虛小便不利,與白朮、豬苓、澤瀉、大腹皮、桑白皮、陳皮、木瓜、檳榔、蘇梗、木香、砂仁等同用,如茯苓導水湯,也可用於妊娠羊水過多之水腫證。

二、健脾和胃

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痰飲內停、大便溏洩、食少納呆等,與黨參、焦白朮、山藥、炮姜、桂枝、陳皮等同用。

用於痰飲咳逆、咳嗽痰多白稀黏、胸脘痞悶、噁心欲吐等,與半夏、陳皮、生薑、甘草配用,如二陳湯。

三、寧心安神

用於心脾不足之驚悸失眠,常與黨參、龍眼肉、酸棗仁等同用,如歸脾湯。

用於痰濁內阻,或心腎不交之驚悸失眠,常與菖蒲、遠志、鬱金、酸棗仁、合歡皮、珍珠母、黃連、肉桂同用。

鑑別應用 

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

茯苓皮走表,長於利肌表之水腫;

白茯苓偏入氣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補,赤茯苓偏利;補脾益心,則白茯苓優於赤茯苓,分利水溼、行血消瘀,則赤茯苓勝於白茯苓;

抱附鬆根生者稱茯神,用於安神。

茯苓與豬苓,二藥都能利水滲溼,對於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證,常相須為用,協同利水效果,但豬苓淡重於甘,主入腎與膀胱經,只能滲溼利尿,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茯苓則利中有補,能補脾益心。

配伍應用 

一、配半夏

茯苓味甘淡,甘能補脾,淡滲水溼,溼無所聚,則痰無由生,補脾能促使水溼運化,水溼的消退有利於脾運的恢復;半夏辛散水氣、溫燥化溼,脾溼去則土燥,痰涎無以生。

半夏與茯苓,一為溼燥化溼,一為淡滲利溼;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

二者標本兼治顧,功可健脾利水、燥溼化痰、利水寧心,臨床常用於脾虛溼停、胃失利降之心下痞滿、呃逆嘔吐、頭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溏等證的**。

二、配附子

附子大辛大熱,溫腎補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

茯苓得附子則補火生土,使水有所歸;附子得茯苓,則水有所攝。

功效溫腎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症見惡寒脈沉,四肢沉重浮腫,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等。

三、配桂枝

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滲溼,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溼之源;水溼陰霾之邪,又賴陽光以煦,桂枝辛甘而溫,辛甘以助陽,甘溫以化氣,最善散陰霾之邪。

桂枝得茯苓不發表而專於化氣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陽除溼。二者相使配對,具有較強的利水除溼的作用。

四、配澤瀉

茯苓淡滲利溼,兼有助脾運化之功;澤瀉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澤瀉,利水除溼之功倍增;澤瀉得茯苓,利水而不傷脾氣。

二藥合用,相使相輔,可使中焦得運,水道通調,水溼之氣從上順下,出於膀胱腑,主治一切水溼停留之證,如水腫、黃疸、洩瀉、淋濁、小便不利等,但對於中下二焦水溼之證最為理想。

五、配豬苓

茯苓與茯苓性味相同,都有淡滲利溼之功,然茯苓利中有補,補中有利,可補可瀉,常隨配伍而定;豬苓利水滲溼功過茯苓,而無補益作用。

二藥配對,起著協同作用,以增強利水滲溼之功,故可用治水溼內停所致的各種證候,如水腫、洩瀉便溏、淋濁帶下、黃疸、腳氣等。

六、配白朮

白朮及茯苓均為健脾除溼藥,二者常相須配對,是**脾虛溼停的最常用藥對。

脾喜燥而惡溼,白朮甘辛益脾,苦溫而又燥溼,功偏健脾燥溼;茯苓甘以扶脾,淡以利溼,功善滲溼而益脾。

二藥合用,一燥一滲,運利結合,使水溼除而脾氣健,益脾氣而又運溫,共為平補平利之劑,無論脾虛氣弱致生內溼,或外溼困中致脾虛不健,症見四肢睏倦,脘腹脹悶,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洩瀉便溏,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心悸怔忡,或婦人白帶清稀等,均可選用。

七、配山藥

白茯苓功專利水滲溼,雖具有益氣健脾之功,然終為補少利多;山藥既可健脾益氣,又能固腎益精。

白茯苓和山藥相須配對,茯苓得山藥則利溼而不傷陰,山藥得茯苓則補脾而不留溼,補中有利,利中有補,合為平補緩利之劑,為脾虛挾溼又不耐峻補峻利者所宜。

八、配黨蔘

黨蔘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溼,並有緩和的健脾助運之力,二藥同用,可加強健脾益氣之功效,且藉茯苓利溼之功,可防黨蔘壅滯之弊,具有補而不壅、補中寓利、相得益彰之妙。

大凡脾胃虛弱,症見頭暈倦怠,短氣乏力,食慾不振,消化力弱,腹中虛滿,便溏洩瀉等,均可應用。前人有“脾胃氣弱,參苓必進”之論。

九、配黃芪

黃芪益氣健脾,升清降濁,利水消腫;茯苓健脾助運,利水滲溼。

黃芪配伍茯苓,以黃芪益氣昇陽、健脾利水為主,配用則健脾益氣之功加強,且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既可用於氣弱脾虛之證,也可用於脾虛所致的水腫、白濁、白帶等。

應用注意事項 

1. 忌米醋。

2. 虛寒滑精或氣虛下陷者忌用。

用法用量 

內服9-15克,入煎劑,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