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諡叫文敏,因稱董文敏。萬曆七年(公元1589年)舉進士,歷任編修,湖廣副使、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辭官,以太子太保銜養老於家鄉。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一直以來,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內外大收藏家尋覓的目標。
←向左滑動,欣賞更多作品細節
明 董其昌 仿黃公望山水卷,故宮博物院藏
自題:“丙辰首春寫黃子久筆意。時有明州聞尚書家藏子久圖,客以見授,因略仿之。玄宰。”鈐“董其昌印”。丙辰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鑑藏印鈐“顧子山祕篋印”、“愉庭審定”、“宜子孫”等。

董其昌對元代山水名家黃公望的藝術極為讚賞,認為“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他廣泛蒐集黃公望的傳世畫作,自言“黃子久畫,以餘所見,不下三十幅”,如其藏有黃氏的《富春大嶺圖》、《天池圖》、《浮巒暖翠圖》及《臨溪書屋圖》等。他對所得黃氏作品悉心體會,描摹不倦。此圖便是董其昌62歲時臨仿黃公望筆意創作的山水畫精品。
圖中峰巒綿延,於高低錯落中顯現出逶迤起伏的節奏感。在移步換景的設陳佈勢及草木樹石的勾描筆法上均可見董氏對黃公望繪畫藝術的傳神表達。近景形態各異的樹木相互遮掩地生長在凹凸不平的坡地上。
樹幹以墨線雙勾,用淡墨或皴或暈,增強了其明暗效果及立體感。樹葉的表現更為豐富,有的以側鋒臥筆大點橫貫,有的用濃淡墨相互交疊,有的直接落筆畫線成葉,有的則以細線雙勾成夾葉狀。畫家筆下的樹木山石不重形貌而重其內在的神韻本質,同時筆墨的自身韻味也成為畫家自覺的追求,這些都表現出明代晚期山水畫的美學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