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先天不足,腎氣虛寒,膀胱失化,腎囊脹大,疝氣上攻,嘔吐不止。防其發厥。
肉桂 金鈴子 烏藥 巴戟肉 胡蘆巴 半夏 吳茱萸 澤瀉 小茴香 荔枝核又末藥方∶
棉子肉(四兩,炒) 小茴香(二兩,鹽水炒) 糯米(半升,炒黃)
共研末,砂糖調服。
淵按∶水盛凌土之象,須崇土御水為主。
曾嗜酒之人多溼,溼注下焦而成 疝,腫脹久而不已,慮其變釀囊癰、溼漏等疾,是屬淹纏。
萆橘核 桃仁 茯苓 焦白朮 海藻(洗清) 昆布(洗清) 澤瀉延胡索 川黃柏 川楝子(炒打) 通草
附丸方∶
金鈴子(一兩,炒打) 萆 (一兩,炒) 茯苓(一兩,烘) 澤瀉(一兩,炒)防己(一兩) 焦山梔(一兩) 白朮(八錢,炒) 黑白醜(各二錢,炒) 黃柏(五錢,炒) 川連(三錢,吳萸二錢煎汁,炒) 苡仁(一兩,炒) 茅術(八錢,米泔水浸)昆布(一兩,洗淡,炒) 橘核(一兩,炒,打) 海藻(五錢,洗淡,炒)
上藥共研細末,用老絲瓜筋三兩,砂仁三錢,通草三錢,煎湯泛丸。每朝三錢,開水送下。
秦溼熱素盛,下注小腸厥陰之絡,囊腫,胯筋脹痛,小有寒熱已經匝月。擬洩肝絡,兼通小腸。
金鈴子散加柴胡、青皮、穿山甲、全蠍、龍膽草、枳殼、山楂肉、黑山梔、沉香、吳茱萸、橘核。
又 疝本屬寒,久則化熱。其熱為標,其寒為本。當標本兼治。
金鈴子散加木香、烏藥、吳茱萸、橘核、小茴香、車前子、川黃柏、枸杞子、胡蘆巴。
吳子和論七疝,都隸於肝。近因遠行勞倦,奔走傷筋,元氣下陷,其疝益大。蓋筋者,肝之合也。**者,筋之所聚也。大凡治疝不越辛溫苦洩,然勞碌氣陷者,苦洩則氣益陷。今先舉其陷下之氣,稍佐辛溫,是亦標本兼治之法。
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茴香、延胡、全蠍、木香。
又丸方∶
黨蔘 白朮 茯苓 吳茱萸 烏藥 木香 小茴香 當歸 枸杞子 川楝子 淡蓯蓉
上藥研末,用荔枝半斤,去殼煮爛,取肉搗爛,另將核炙脆,研末,連前藥末共搗成丸。朝暮用鹽花湯送下三錢。
周中氣不足,溼熱下注厥陰之絡,胯凹腎囊之間,每逢勞碌必發疝氣攻痛,兼有寒熱。前用搜絡方法,未獲效驗。今用補中益氣湯加搜絡清裡之藥。
補中益氣湯去黃 、炙草,加黃柏、茴香、全蠍、吳茱萸、黑山梔、川楝子、橘核、絲瓜絡。
又藥酒方∶
枸杞子 沙苑子 茴香 仙茅 川楝子 熟地 菟絲子 吳茱萸 杜仲 巴戟肉 黨蔘
燒酒十斤浸,夏五冬十日飲,勿醉。
王肝經久有溼熱,伏於下焦經絡之中。疝氣交春而發,夏甚秋衰,至冬而平。發時每有寒熱,是屬溼火無疑,斷非寒疝可比。去冬迄今患瘧,兼以咳嗽,舌底紅裂而苔黃 ,此瘧邪溼熱傷陰之象。法以養陰化痰、和胃洩肝為治。
制首烏 鱉甲 陳皮 杏仁 桃仁 川楝子 青皮 延胡 川貝 沙蔘 紅棗 生薑
仁淵曰∶古人謂七疝都隸於肝,以少腹前陰皆厥陰經脈部位故也。溼熱寒邪襲鬱厥少而成疝,此言誠是。
然餘謂病標在肝,病本在脾腎。蓋厥陰風木,寄體在土,滋灌賴水。苟日暄雨潤燥溼得宜,欣欣向榮,何疝之有?惟水寒土溼,木失其榮,藏舍空而經絡虛,始寒溼、熱溼之邪乘虛襲入;
邪鬱不化,木不條達,愈鬱愈橫,於是將軍之性猝發難遏,其氣不得升達,橫塞本位經脈之間而作疝也。所以不涉他部者,他髒尚不虛耳。衝心則死,亦以心陽大虛,寒邪得以直犯君主耳。
氣體實而標邪盛者,其治尚易;惟積年累月,邪雖不重,而髒真大虛,一切苦寒辛通之藥,未可徑施,施亦未必效驗,最為難療。若治疝都用辛通溫散入方者,不獨散其寒,亦所以通其氣耳。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之謂乎!
王旭高經典醫案 三消門
王旭高 1798 1862 名泰林,字以行,晚號退思居士。江蘇無錫人。從舅父高錦亭學醫多年,盡得其傳。起初從事外科,後來專力於內科雜病,且對溫病尤多關注,臨證審徵用藥甚為精當。清嘉慶 道光年間,在錫金 時無錫劃為無錫 金匱兩縣,縣城稱錫金 的街道上和農村的土路上,有時會見到一匹沒有一根雜色毛鬃的白馬...
臨證指南醫案
按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世俗醫者,固知謂六氣之邪,皆從火化,飲食停留,鬱蒸變熱,驚恐內迫,五志動極皆陽,奈今時治法,初則發散解肌,以退表熱,仍混入消導,繼用清熱苦降,或兼下奪,再令病家禁絕乳食,每致胃氣索然,內風來乘,變見驚癇,告斃甚多,附記世俗通套之方藥於左,不可不知,不足取法也。防風...
臨證指南醫案 2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耳 08 01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諸痛 08 01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腰腿足痛 08 01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肩臂背痛 08 01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腹痛 08 01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脅痛 08 01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
《臨證指南醫案》呃
某面冷頻呃。總在咽中不爽。此屬肺氣 鬱。當開上焦之痺。蓋心胸背部。須藉在上清陽舒展。乃能曠達耳。肺氣鬱痺 枇杷葉 炒川貝 鬱金 射干 白通草 香豉 王脈微弱。面亮戴陽。呃逆脅痛。自利。先曾寒熱下利。加以勞煩傷陽。高年豈宜反覆。乃欲脫之象。三焦俱有見症。議從中治。陽虛濁陰上逆 人蔘 附子 丁香皮 柿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