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要抗凝,阿司匹林為何不行?

2023-03-16 22:46:02 字數 1036 閱讀 8694

房顫要抗凝,阿司匹林真不行!

張大媽是老病號了,持續性房顫,今日門診複診,我見張大媽又停了華法林,問及原因,張大媽答到:“華法林太麻煩,我這又不認字,來一次醫院太麻煩,家裡的鄰居說抗凝不用那麼麻煩,吃阿司匹林就行,所以就一直吃阿司匹林呢!”。

其實,有相當多的房顫患者認為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即可抗凝,甚至有部分醫生也有如此看法。而且,新型抗凝藥物太貴,口服華法林後需要定期監測凝血功能,使得房顫抗凝率並不高,而當有人告知他們阿司匹林可以代替的時候,多數意志不堅定的患者都會替換華法林為阿司匹林,那麼,阿司匹林抗凝真的可以嗎?

討論這個問題,先要從血栓的形成部位來看,血栓可分為靜脈系統和動脈系統血栓;靜脈系統的血栓多數需要抗凝**,而動脈系統的血栓多數需要抗血小板聚集**。這和兩種型別血栓形成的機制有關。

動脈系統內壓力較高,剪下力較高,血液流速較高,其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為血小板的聚集,動脈系統內的血栓頭部以白血栓為主,所以動脈系統血栓以抗血小板聚集**就不足為奇了。

靜脈系統內壓力較小,剪下力較小,且血液流速較慢,此環境下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內源性的凝血機制啟用,其血栓成分中血小板參與成分較少,血栓多以紅血栓為主,因其始動原因是纖維蛋白和紅細胞參與,所以靜脈系統首選抗凝**也就無可厚非。

房顫發作時,心房不能有效充盈,從而導致心房內血液不能有效且及時的泵出,血液滯留在心房內,使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增高。簡單來講,房顫時,患者心房內環境同靜脈環境相似,心房內血流緩慢,且壓力小,剪下力小,血小板參與形成血栓的成分較小,所以,心房內血栓也以纖維蛋白和紅細胞為主,由此來講,抗凝**應該為房顫預防血栓的首選。

其實,相當多的大規模試驗已經證實,抗血小板聚集不能代替抗凝**。在房顫抗凝指南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推薦早在2010年就已經明顯降低,僅僅推薦患者拒絕使用任何抗凝藥物或者不能耐受任何抗凝**的同時才推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

由此可見,房顫要抗凝,阿司匹林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