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浮,為外感——張氏在寒解湯驗案中載:一少年,孟夏長途勞役,得溫病醫治半月不效。張氏診視,見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譫語不省人事,其大便仍每日一兩次。診其脈“浮數,右手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張氏分析:雖然病勢垂危之極,但脈浮表明病仍在太陽,且“右寸浮尤甚”,為將汗之勢;其之所以將汗而不汗者,乃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應天地陰陽和而後才能有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才汗。此證因為“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故而無汗則表證不解。對此,張氏運用大潤之劑,峻補真陰(熟地黃、玄蔘、阿膠、枸杞之類,約重六七兩,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一日連進兩劑),濟陰以應陽,即日大汗而愈。此案表明:病人右脈寸浮,雖表證仍在,但內傷正虛已現,故“右寸之浮大甚”,但兩尺按之即無,表明兩手尺脈均弱甚。未提左脈,表明左寸無浮象。雖有外感太陽表邪未除,但正氣虛象畢露。表證汗解,觀“非必發汗之藥始發汗也”,張氏大補真陰,以陰陽和達表從汗解之妙。
左脈大於右脈,從外感論治——張氏記錄一驗案:周寶和,二十餘歲,得溫病,醫者用藥清解之,旬日其熱不退。張氏診其脈“左大於右一倍,”且“按之有力”。張氏分析認為:如果寒溫之邪傳入陽明,其“脈皆右大於左”,因為右脈陽明屬脾胃也,因而認為“陽明之脈在右也”;因此,張氏認為“此證獨左大於右,乃溫病之變證”也;故從外感論治,方用小劑白虎湯(生石膏用五錢),重加生杭芍兩半,煎湯兩茶杯頓飲之,須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
右脈大於左脈,從內傷論治——張氏驗案:陳某,年四十餘,自正月中旬,覺心中發熱懶食,延至暮春,其熱益甚,常腹疼,時或洩瀉,舌苔微黃,其“脈右部弦硬異常,按之甚實”。張氏認為:其“脈象不為洪實而弦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亦從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邪,因春萌動,傳入胃腑,久而化熱,而肝木復乘時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也。因此,治用滋陰洩熱之法,藥用生杭芍、山藥、滑石、玄蔘各一兩,甘草、連翹各三錢,煎服一劑,熱與腹痛皆愈強半,且“脈象已近和平”,又將芍藥、滑石、玄蔘各減半,又服一劑而痊癒。
張錫純脈診發微之“辨外感與內傷”
近代名醫張錫純著 醫學衷中參西錄 影響深遠。該書對脈診亦多有發微創新,感悟頗深,今就辨外感與內傷方面與大家分享一下。脈象浮,為外感 張氏在寒解湯驗案中載 一少年,孟夏長途勞役,得溫病醫治半月不效。張氏診視,見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 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譫語不省人事,其大便仍每日一兩次。診其脈 浮數...
張錫純脈診發微2
張錫純脈診發微2 左關微弱為肝虛 張氏驗案 周某,年三十許。當大怒之後,漸覺腿疼,日甚一日,兩月之後,臥床不能轉側。醫者因其得之惱怒之餘,皆有舒肝理氣之藥,病轉加劇。張氏診其脈,發現 左部微弱異常 左關脈 且病人自言凡疼痛之處皆熱。張氏恍悟出 怒則傷肝,傷肝者,乃傷肝經之氣血 氣血傷則脈弱隨之,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