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一般認為與過敏性體質、吸入敏感物質或粉塵氣體等刺激有關。筆者認為多數過敏性鼻炎是頸枕部軟組織創傷或勞損使其肌肉、筋膜、腱膜、韌帶等軟組織損傷致頸椎失穩、軟組織動態平衡失調,病變部位組織高度敏感導致的。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43歲。2011年12月就診。鼻流清涕、打噴嚏5年餘,每遇寒涼時加重。查體:c2棘突左偏,棘突左側伴有壓痛(+),左枕鱗壓痛(+),沒有輔助檢查。
3天為其**2次,首次**時,當針刀刺到c2棘突左側時,患者自感有一條線直接穿至左鼻孔,頓感鼻子輕鬆舒適。2012年2月再次見到患者已痊癒。
例2:患者,男,47歲,2000年12月20日就診。患者主述:晨起噴嚏不斷,繼之流清涕如水滴,患病5餘年,近3年病情加重。現病史:8年前始覺鼻內不適,5年前症狀明顯,晨起噴嚏不斷,3年前症狀明顯加重,晨起不論幾時,先是噴嚏,繼之流清涕。多次就醫,無功而返。查體:c2棘突兩側、枕鱗部壓痛明顯。診斷:過敏性鼻炎。**:針刀鬆解術。部位:c2棘突兩側、枕鱗部、鼻根兩側。效果:2000年12月20日-2001年1月18日共計**4次,上述症狀基本消失。
針刀**定點選擇:
1·枕部**點。
定點:一般在枕外隆凸旁開1.5-4cm之間,淺層為斜方肌、頭半棘肌,深層為頭後小直肌,頭後大直肌、頭上斜肌的止點,在上述範圍內常可觸控到壓痛、結節、條索等陽性反應點,有的患者只有壓硬感。
定點原則:根據觸診時的壓痛、壓硬、結節、腫脹。
進針方向: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針體與頸部**約成30°。刺向顱底的底枕鱗部(上、下項線間的中內2/3部為多)。
注意:顱底不是一致的,如胖瘦、個體發育不同、顱底角度的不同,故進針刀角度和進針深度也不是相同的,初學者應摸索進針刀。
2·頸部**點:c2棘突點。
定點:在c2棘突兩側進針刀,一般棘突兩側**點距離後正中線旁開1·5-2cm。
定點原則:根據觸診時的壓痛、壓硬、結節、腫脹。
進針方向: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針體與後正中矢狀面約成45°。
注意:c2棘突多有偏歪,針刀**時應根據c2棘突具體情況綜合分析,c2棘突是力的交會點,棘突兩側是頭後大直肌及頭下斜肌的起點,棘突分叉部是頸半棘的附著點,這個部位掌握好能夠**頸椎病、頭、面、五官病症乃至某些疑難病症。
3·頸部**點:關節突關節點。
定點:後正中線旁開2.5-3cm。
定點原則:根據觸診時的壓痛、壓硬、結節、腫脹的關節突關節。
進針方向: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針體與後正中矢狀面約成45°。
注意:應嚴格選擇施術範圍、進針角度及進針深度,因患者胖瘦不同,有時4號針刀不能到達骨面,**效果同樣理想。故**時不必強求到骨面。
4·肩胛內上角點(不是絕對選點)。
定點:肩胛內上角。
定點原則:根據觸診時的壓痛、壓硬、結節、腫脹。
進針方向:刀口線與人體頸部縱軸約成45°,針體與刺入部位**垂直。
注意:此部位原則上針刀不離開骨面,肩胛提肌深面有頸橫動脈經過。
以上**點的進針刀深度及鬆解程度:快速刺入**,分層緩慢鬆解、剝離,進針深度因人而異。根據針下感覺來掌握針刀鬆解、剝離的深度,多可到骨面,鬆解剝離時常可根據針刀下鬆解聲音判斷鬆解、剝離情況,正常組織無聲音或聲音很小,粘連、疤痕等病變組織即纖維化程度較高的病變組織,鬆解、剝離時聲大、音高。一般性**時鬆解2-3針刀即可;如果針刀下感覺到有緊澀、堅硬感且鬆解剝離聲大、音高時,針刀鬆解可在5-10針刀左右。
5·鼻根部**點。
定點:雙內眼角至鼻骨末端連線的中點,用指從鼻根向鼻尖方向滑行的軟硬結合部即為鼻骨末端。
定點原則:該部位皮下即是骨膜組織,按壓該部位時患者有舒適感。
進針方向:向對側鼻翼方向斜刺。
注意:刺入時針刺方向只有向下才有意義。
進針刀深度及鬆解程度:無鬆解條件,至骨面刺激即可。以出眼淚或眼內溼潤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