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的作用和重要性
針刀閉合性手術雖然是一種微創性手術,但手術時所施行的區域性麻醉方法及其麻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針刀**學的發展。尤其是在多點**時病人對其**本身引起的疼痛畏懼有加。所以尋找一種簡便廉驗的針刀閉合性手術前麻醉方法勢在必行。
麻醉方法的選擇
麻醉方法的選擇必須符合安全、簡便、驗廉、趨向**的原則。
麻醉方式的適應症
針刀閉合性手術作為一種微創的**方法,其本身是在以簡便廉驗的鍼灸為基礎誕生的,原創性的結合了現代西醫基礎理論指導閉合性的手術尤顯簡便驗廉的特點。所以賦予它的麻醉方法也必是簡單、方便、安全、趨向**的;同時必須是有可選擇性的,既是未必每個針刀**的部位都繁冗的賦予亦不必要麻醉。
其具體的適應症如下:
1、四肢關節對疼痛較為敏感的部位。
2、頸肩部需要多點**的,鬆解剝離時要求操作深在精細,麻醉即可以減少創傷、又可以減輕**帶來的疼痛而保障了手術的安全操作。
3、胸腰部針刀鬆解**創傷相對較大的部位。
麻醉的方式方法
當針刀**需要麻醉輔助時,一般分為兩種方式施行麻醉:即區域性麻醉、區域神經阻滯麻醉。
1、區域性麻醉及其要求:
適用於四肢腕、踝、指、趾、跖關節、全身各部單點或1-3點針刀**輕微疼痛的病例。針刀**前施行區域性麻醉必須選擇鋒利的較細的專用皮內注射針頭,採用龐氏退出式區域性浸潤麻醉法、一次由深及淺退出式注射麻藥至皮內,最後皮內要鼓起皮丘;方能儘可能的減輕病人痛苦。
2、常用的集中區域神經阻滯麻醉:
(1)頸深叢神經一點阻滯術:適用於頸椎多點骨面、肩背部針刀閉合性手術,先令患者仰臥抬頭確定胸鎖乳頭肌後緣與頸外靜脈相交點之上1cm左右(第四頸椎高度)標記;隨後患者去枕移於肩下墊之,頭轉向對側;再確定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間的肌間溝定點,常規消毒後、注射針經頸4標記處垂直進針,取肌間溝方向刺入,再稍向後下進針,觸及橫突,會吸無血、無液即可注入8-12ml麻藥,注藥的同時壓迫針下方的肌間溝,使藥液沿肌間溝上行以獲得更好麻醉效果。
(2)肩甲上神經阻滯術:適用於肩部多點針刀閉合性手術。患者坐位、背朝術者、雙肩自然下垂,先取肩甲崗線中點劃一垂線、再將上外角兩等分、在此分角線上1.5cm處標記(也相當於肩甲上切跡的部位);常規消毒、注射針垂直刺入、緩慢進針至遇有骨性物,即為肩胛骨喙突根部,稍退針、向前內下方再進針多有落空感,說明已刺入肩甲上切跡處,患者可能有酸脹感回抽無血,即可注藥。
(3)肋間神經阻滯術:適用於帶狀皰疹、肋間原因疼痛的針刀**。選擇病變近中線側的肋骨角、腋後線、腋前線處,取其一點垂直進針至肋骨外側骨面,然後使針尖滑至肋骨下緣、再稍進針0.2cm,回吸無血、無氣注入麻藥3-5ml。
(4)胸椎旁神經阻滯術:適用於胸椎橫突間韌帶的鬆解、內臟疼痛、內臟電生理線路紊亂等病症。病人俯臥、確定病變相應的範圍,在胸椎棘突上緣旁開2-3cm處標記;常規消毒、用8-10cm長注射針垂直刺入**、針尖觸及椎板外側,下滑向內下再進0.5cm,回吸無血無氣注藥。
(5)腰椎椎間孔神經阻滯術:適用於膝關節、腿部的多點針刀鬆解**。病人患側向上側臥,確定穿刺(對應的神經皮傑支配區)棘間隙、旁開中線2.5-4.5cm處進針,斜向中軸線30度外夾角緩慢刺入注藥至相應腰椎橫突根附近觸及椎間孔上緣,患者出現下肢放射樣異常感即可注藥。
中國針刀醫學網:一個有思想的針刀知識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