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兵法中的知與行 現象之知!

2022-10-06 06:13:28 字數 1974 閱讀 9048

王陽明兵法中的知與行:現象之知!

兵法中的“知”與“行”

既然“心即理”“無心外之理”,那麼要研究“理”,就要研究“人心”;研究“人心”就要研究“人心”上的“知”以及人之“行”(行:包括心理層面的“行”與實踐層面的“行”)。

知行合一中的“知”包含如下幾層意思:

第一:知=現象認知。這種“知”是一種廣義上的“知識”(現象之知:泛知識或者說新聞、資訊、資訊等),性質屬於《易經》的“變易”。

知:是現象之知,知道了某人事物之現象,即對某人事物具有了某個認知,或者說某人事物給某人留下了某個認知(印象)。這種“知”是指人對“現象”(萬事萬物的變化、現象以及某人的言行舉止等)的一種“認知”,主體是人,認知的客體是某人事物;這種“知”(現象之知)是千變萬化的,是因人因時因事因地的不同而不同的,就如“不可能兩次跨越同一條河流”;每一個具體的人事物都會呈現不一樣的“現象”,那麼這種不一樣的“現象”就會給人(記住:這裡說的是給人的認知,而不是給貓狗的認知)不一樣的“知”,即萬事萬物皆會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認知”;而且,人不同,對同一個人事物的認知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固有的認知不一樣(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內容是不可能相同的,這裡說的知識包括現象之知以及本質之知);有人喜歡狗,有人討厭狗;有的國家喜歡紅色,有的國人忌諱紅色;有的人喜歡吃豬肉,有的人卻忌諱豬肉;喜歡或忌諱之因,有的是個人喜好,有的是宗教信仰,但是本質的原因還是在“心”;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喜歡或忌諱就是一種“意”,意之本體便是知,喜歡或忌諱的內在原因還是因為認知不一樣,認知不一樣產生的行為就不一樣,喜歡或忌諱就是一種心理層面的行為。

這種“現象之知”是可以人為的塑造出來,“金蟬脫殼”“暗渡陳倉”等兵法典故中就是人為的去給敵人制造了某種“現象”(金蟬、明修棧道都是人為製造的“現象”),然後敵人會根據這種“現象”(真現象或假現象都會給敵人塑造一種認知即記憶印象)採取行動;這種“行動”是在兵家預料之中的,因為這種“現象”是兵家事先謀劃好的。兵法的奧妙和藝術性就在於,兵家可以通過不同的“言行舉止”等行為去製造一種或多種現象,然後這種現象就會給敵人塑造一個有利於自己軍事行動的“知”(現象都會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即認知),一旦敵人認可和接受了這種“知”,那麼兵家就可以“牽著敵人的牛鼻子走”,可以做到料敵如神,因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通過製造某種現象(真假現象)來給敵人塑造某種認知,即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孫子兵法》

“能”就要通過言行舉止給敵人塑造一種“不能”的認知,其他亦然;“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都是要通過某種“行”來給敵人塑造(示)某種現象(認知),不讓敵人知道我們的真實情況,最終有利於我們的軍事行動。

每一種排兵佈陣、每一次行軍等都是一種“現象之知”,都是可以人為塑造出來的。

這種“知”通常會引導人們產生“情感化”的行為,即感性行為;絕大多數不善用兵的將領或士兵都會被兵家製造出來的“現象”所“誘導”,最終“中計”;而善用兵者則不會被敵人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所矇騙,因為真正的兵家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敵人的“現象”洞察到是“真現象”還是“假現象”,是“真認知”還是“假認知”,識破敵人的“計謀”,同時還可以順勢而為,將計就計(理性行為),消滅敵人。

在具體的戰場上,就需要通過各種方法去獲得敵人的情報,而這種情報就是“現象之知”;敵人的“現象之知”也是會瞬間萬變對的,所以及時的瞭解敵人的動態獲取真實情報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還要分析這種現象之知是“真”還是“假”,是“虛”還是“實”;戰場上,將領要根據不同的“知”來採取不同的行動,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孫子兵法》中的管理之道 知己知彼

地形篇全文如下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 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

投資中經常出現的認知和行為偏差

過度自信 把成功歸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是專家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過度自信。 過度反應 是指投資者對最近的公司資訊賦...

中醫中藥藥理知識 中成藥之間的配伍應用

1 兩種功效相似的中成藥同用 一種病證,以起到增強療效的協同作用。 如用附子理中丸與四神丸合用,可以增強溫腎運脾 澀腸止瀉的功效。 脾腎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