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夫見聞》一1
永遠鄉愁
鄉愁。是遠離故土遊子的永恆情感主題。
余光中老先生鄉愁:
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的鄉愁已升成為‘專利文化’,如同一壺老酒,越久越醇,越陳越濃。
威武霸氣學校牌肪仍在
在戍邊七十年代,鄉愁是飽含深情的家書。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盼家書殷殷之情的苦;
讀家書興奮之情的甜;
寫家書面面俱到的思;
猜家書是否到家的想。
都是未曾經歷的人,難以想象的。
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八十及九十年代初期,鄉愁變成了票證。
一張張辛苦煎熬火車票;
一張早出晚歸的飛機票;
一張轉來複去的汽車票;
一張順江而下的船票。
雖遠離家鄉,飄泊在外幾十年,故鄉情節更濃。
元沱才是我的根,
元沱是樹大落葉之地。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唐代大詩人杜甫都認為,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何況凡夫俗人的我也。
故鄉的一草一木;
故鄉的坡坡坎坎;
故鄉的田間組合;
故鄉的玩耍舞臺;
歷歷在目,如現眼前。
今年初夏四月,約了在重慶打拼有成的同學老庚,回到家鄉走走轉轉,鄉愁仍記憶猶新。
老家幾戶人家集資修的路
變了,一切都變了。
老街模樣,只能靠片段拼接組裝。教我做人學知識的學校,只有威武而久遠的門牌還在,破舊被嶄新更替;平房被樓房換裝。
昔日熱鬧無比的街市,被陽光下的
三、二桌麻將,幾位老人擺龍陣的落寂埸景取代。在仄逼街上轉一圈,時常會出現“”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畫面。
曾幾何時,在兒時初識人間的記憶中,到元沱鄉埸如同進城的感覺,甚至有今天時氅高、大、上的對等。
在當時十分羨慕家在街上的同學,高人一等,優越感強。在那個文化生活、物資貧乏、通訊不暢、交通不便的年代,小小的街市是物資供給中心;是人們交往的主要平臺;更是各種鄉土文化融合交流的舞臺。
準確地說,元沱鄉埸由十幾戶人家,相向而居自然形成的埸鎮。
兒時的記憶圖版中,元沱依水而居,以水成街,環境優美、幽靜。環抱街市的兩條河流,如同二條碧藍流動的綵帶,腰嬈嫵媚,緩緩而動。陰光之下、銀光閃閃,可謂青山綠水寶地。
青山今在,只差綠水。
訴不完的鄉愁,
道不完的回憶,
只有永遠鄉愁。
同學一起回家尋找鄉愁
元沱埸鎮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