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緒性,男,1953年生,河南省內黃縣人。安陽職業技術學院主任醫師,二級教授,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博士生導師,河南省優秀專家,首批河南省名中醫。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民間傳統診療技術與驗方整理研究分會副主委、河南省中醫藥學會民間特色診療方法分會主委、河南省中醫藥學會疼痛分會名譽主委、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特聘專家等。自幼隨其父韋獻貴學醫,盡得薪傳,長於疼痛及疑難病診療。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管理40餘年。主編、編寫出版《中醫痛證診療大全》《中西醫臨床疼痛學》等專著50餘部,主編全國統編大、中專《中醫內科學》等教材4部,發表學術**50餘篇,獲國家級、地廳級科研成果及科技進步獎6項。
組成:制附子20克,桂枝15克,制川烏12克,制馬錢子0.8克,土白朮15克,蒼朮15克,制天南星12克,蜈蚣2條,當歸15克,乳香12克,沒藥12克,雞血藤30克,炙甘草25克。
功能:溫腎散寒,搜風祛溼,宣痺通絡。
主治:伏邪痺病之腎虛寒凝,溼瘀阻絡證。症見肌肉、關節疼痛反**作,痛點固定,關節屈伸不利,遇寒痛甚,或肢體酸楚疼痛、沉重、腫脹,或關節腫大僵硬等,舌質黯淡,舌苔白膩,脈沉緩或沉弦緊。
用法:用文火先煎制川烏、附子1小時後,再納入餘藥同煎30分鐘,第二遍煎20分鐘,共取藥液500毫升。每天分3次涼服。制馬錢子研末分3次沖服,連服7天后停用。
方解:伏邪痺病具有反**作,頑固難愈,正虛邪實等特點。其發病“亦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溼之氣也。”(《素問·痺論篇》)“重感”絕非首次感邪,只是邪伏於裡,“留而未發”之故。腎虛寒凝為其病機之關鍵,以致風、寒、溼、瘀之邪深伏,或寒鬱化熱,經脈氣血痺阻,不通則痛。故治之當以溫腎散寒,搜風祛溼,宣痺通絡立法。
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小活絡丹化裁而成。原方之川烏溫經散寒,祛風除溼;天南星祛經絡之痰,消腫散結,並能祛風,尤善止骨痛;乳香與沒藥善行走竄,功擅化瘀止痛;地龍通經活絡,引諸藥直達病所。然原方溫腎散寒,宣痺通絡之力尚屬不足,更乏健脾祛溼之味,況且寒邪深伏,亦需投溫熱重劑方能取效。故加制附子、桂枝,以增強溫腎散寒之力。附子長於溫腎扶陽,烏頭偏於逐寒開痺,二藥合用,散寒袪溼功倍,除痺止痛效靈。桂枝長於溫散表寒,宣陽氣於衛分,以透伏邪外出;蒼朮、白朮燥溼健脾,其與桂枝、附子相配,使溼得溫而化;馬錢子善疏筋骨間風溼,且止痛之力強;蜈蚣搜剔透骨,化瘀通絡,其與馬錢子相配,尚可預防馬錢子所致全身肌肉抽搐之毒***;雞血藤養血活血,長於通絡舒筋,其與當歸相伍,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重用炙甘草取其補中益氣,緩急止痛之功,又為預防烏、附及馬錢子毒***必用之品。如此組方,標本兼治,相輔相成,俾正氣復則邪自去,邪氣去則正自復,經絡氣血宣通而痺自愈。
加減運用:寒鬱化熱,寒熱錯雜者,加水牛角粉、白芍、知母,減制川烏;痰瘀痺阻,關節腫脹或僵硬者,加土鱉蟲、土貝母、殭蠶;腎虛督寒,腰骶、胯部疼痛甚者,加炒杜仲、炒補骨脂、鹿角、熟地,減川烏、天南星;膝關節冷痛,久腫不愈,狀如鶴膝者,加皁角、穿山甲粉(沖服)、白芥子、澤蘭。可同時選擇配合鍼灸、藥浴等外**法,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