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一個公司上課,到教室發現沒有便利貼,我問助教“沒有準備便利貼嗎?”他告知我“沒有便利貼”。我嚴肅地(這不是我平常的風格)說“我上課必須要便利貼,想辦法去找便利貼。”過了一會,他們找來了便利貼。我問“哪來的?”對方說“在其他部門找來的。”
過了一會,需要把音訊線插到我的電腦上,他插了半天,告訴我“線短。”我說“那就想辦法!”過了會,插上了。
經過這個案例,我突然發現原來人的思維模式裡有兩種模式,分別是結論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那什麼是結論性和成長性思維呢?先用下面的行為表現自測下吧。
(測過了嗎?你是結論性思維還是成長性思維?)
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
培訓經理經常抱怨說“高管不重視培訓”,如果成長性思維就會改為“如何讓高管重視培訓?”
有學員說“他們的領導安排了出差,不能來參加培訓。”,那成長性思維就是“如何才能讓領導將安排到其他時間,而不是培訓的時間?”
有人相親時,總是覺得女孩子嫌自己不夠帥,成長性思維就是“如何讓女孩子喜歡上自己其他優點?或者是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更帥?”
有的職場人認為“老闆不喜歡我”,而成長性思維會是“如何讓老闆喜歡我?”
……
類似內容在nlp理論中也有提及,就是用積極性語言構建積極的思維習慣。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培養成長性思維呢?
1、多問自己“目標是什麼”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非常重要的一個習慣是“以終為始”,這在大量的管理學、成功學、心理學等理論裡都有提及。而訓練成長性思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設定清晰的目標,而且不斷看前方的目標。
比如,老闆安排你去拜訪客戶,你要想到的是拜訪客戶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去拜訪客戶。然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做大量準備和嘗試,同時在遇到困難時,強烈的目標感也會給你力量來尋找方法。
正如開始時提到的案例一樣,助教看到的是沒有提前準備便利貼(在我的物料準備清單裡是有這一項的),而我看到的是我上課必須要用便利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目標就會給人力量,為了這個強硬的目標而找方法。
關於目標,馬克·吐溫曾經這樣說過其意義和價值“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意識到它為什麼重要的那天。”這其實已經超脫我們簡單意義上的目標。已經上升到到願景、身份和價值觀,在教練領域,我們會花大比例時間和客戶討論這幾個問題,很多時候客戶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這種強大的動力會幫助他找到資源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2、多問自己“如何實現目標”
問題出現時如果深陷問題的泥潭,只是被自己限制於現狀的無助,那就很難有解決方法,或者只能求助於他人。如果這時候抬起頭來看一下自己的目標,看看有哪些可能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那可能會想出很多解決方案。
其實,在實現目標的路上很難有平坦而言,而這正是我們努力的價值所在。記得在教練課上,老師給我們舉了個給地面刷漆不看目標把自己刷到角落裡的案例。在教練課程裡,我們經常練習“as if”的案例,比如“如果目標實現了,我們看到了什麼?”“如果你的培訓非常成功,你看到了什麼?”“如果你的學員站到你面前,他會對你說什麼?”
教練相信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資源和能力,這樣的練習就是讓自己跳出現狀的侷限性,多看到未來,看到多種可能性。
3、多問自己“我可以學到什麼”“我可以做什麼”
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不管是別人成功還是失敗,如果將這樣的成功歸因於外部原因、家庭出身、運氣、性格、智商等這些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因素,那就很難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比如身邊的同事得到了提拔,有人說“她就是長得漂亮,嘴巴又甜,領導就喜歡她這樣的。”這樣的歸因顯然就是結論性思維,我們並不能在這樣的案例中獲得任何成長。最近非常流行“覆盤”,其實在覆盤中非常重要的是對經歷中的行為進行復盤,找到“可控性因素”而不是“不可控因素”,因為只有在可控性因素中我們才能獲得成長的方法。
前幾天在陽光電源給管理人員講《覆盤》,在覆盤中有不少學員都會習慣性歸因於外,找不可控因素,然而在我給大家講了“成長性思維”後,大家開始刻意練習這種思維。比如,有人說“我們的領導不重視培訓”,其他學員會問“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這時候有人回答“我們可以想辦法影響領導,讓他們認識到培訓對於我們個人和團隊成長很重要。”
這就是成長性思維,當遇到自認為的不可控原因時,問一句“我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