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式思維vs淘金式思維,你是哪一種?
海綿式思維,,就是像海綿一樣儘可能多的吸收所有知識,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越多, 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問你獲得的知識將會為以後進一步開展複雜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相對而言這是一種被動的思維方式,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但是這個思維模式也是有致命的缺點的, 如果一直依賴這種思維方式,你將會對自己所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對於各種紛至沓來的資訊和觀點如何做取捨提供不了任何幫助。
而淘金式思維不一樣,這種方式你需要自己掌握主動權, 選擇該相信什麼忽略什麼, 需要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在閱讀的時候你需要呆著一定的態度去讀書,作者在想你細說原為, 而你需要隨時準備預支辨駁,這個過程就是積極主動的不斷的提出並思考問題的答案。
以海綿式思維為主的人做的是逐字逐句的細讀,然後劃出這篇文章的重點,做好筆記,做筆記來概括主題和要點, 不時的複習書本上的劃線部分或重溫筆記, 確保自己沒有忘記任何重要的東西,
對他們而言,就是找出作者的觀點並充分加以理解, 記住作者所證實的一切結論, 不做任何評價。
而淘金式的思維人會怎樣做呢? 當然, 他們也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 但是淘金式思維的人給你的感覺是一種“找茬”,因為他是帶著問題來閱讀的;
這個過程其實很有意思,就好像這篇文章的作者站在你面前娓娓道來,而你隨時準備與之辯駁。這樣的互動最有價值的就是在你與知識互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並且思考出問題的答案。
可能有人覺得海綿式思維好像沒什麼用。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海綿式思維重在得到知識,你需要通過海綿式思維先積攢自己的“金子”,然後才能在與其他人的互動中篩選辨別出真正的“金子”。
如果你的淘金盤裡空空如也,那怎麼能明辨是非呢?
即便別人說錯了你可能也不知道。
這兩種思維適用在不同的地方,當你剛開始接觸某個領域的新知識和技能時,可以多使用海綿式思維,重點放在吸收這些基本知識上面。
就像在學校學習的學生, 剛開始都會以海綿式思維為重點, 多理解記住重要的知識, 後面慢慢才會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轉變為淘金式思維模式,
由此可見,引你入門的人或者書有多重要,因為你一開始基本是全盤接收的。
如果傳授知識的人想法偏激、帶有很多個人主觀色彩,但你可能會在他的影響下也變得偏激。
當你積累了一定知識量之後,就要學會使用淘金式思維了。
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來跟知識進行互動:
1.我有沒有問 為什麼 我要相信他的觀點;
2.可能他的說法有問題, 我有沒有把它記下來;
3.我對別人說的話有沒有進行客觀評價;
4.針對特定的主題我有沒有在別人合理說法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所以我們都要抱著以福爾摩斯的態度去看閱讀, 以及看問題, 不斷的提問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