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壺友們,昨天中秋節過的怎麼樣?有沒有跟家人團聚?
我昨天跟家裡人去民俗村玩了一天,晚上回家洗個熱水澡,跟家人泡一壺茶,坐在陽臺上瞅著玻璃吃月餅聊天,雖然因為朝向問題看不到月亮,不過也很是愜意呀。
我一直認為,鋪砂和調砂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把不同的泥料混合“調製”來達到增加可塑性的目的,只是不一樣的叫法罷了。
但經過我爸的一番詳細講解和資料的查詢,我才弄明白,實際上,調砂和鋪砂,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工藝。
我們先來說說調砂,正如我之前所說,調砂的目的是增加可塑性,我們都知道燒好的紫砂壺摸起來會有一種顆粒感,這些顆粒的主要成分就是紫砂礦料中的石英,而紫砂壺在燒製時會有一定的收縮率,而這些石英相對穩定,在燒製中是不會收縮的,所以基於一些複雜的裝飾手法和工藝的需要,匠人會在泥料中按不同的比例新增定量的細砂或者粗砂,就是為了減小收縮率,增加成品率。
這個新增的量也很重要,泥料太細或太粗都不好成型,太細的泥料會粘在手上,而太粗的話一不留神就會損傷一些工具,對於某些精細的裝飾來說不好整理。調製得當的泥料在燒製成壺之後手感依然細膩溫潤,卻會呈現出跟單一泥料不同的紋理。
調砂可以將同種泥料調和在一起,紫砂天下。也可以是不同的泥料,是在煉泥時就在泥粉中按不同或者相同目數的全熟或半熟砂料新增,如果新增的砂料和原本主要用的泥料是同種礦料,就叫本色調砂,本色調砂只增加了泥料中的砂,所以燒製成的壺質地會比較硬,也比較結實。如果是分屬不同礦料的砂,就叫異色調砂,異色調砂因為用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泥料,收縮率不同,燒製時會形成凹點或梨皮狀的顆粒效果。
接下來說鋪砂。
調砂是在煉泥時就對泥料進行混合加工,而鋪砂則是在壺身已經製作好還未燒製,仍然保持著一定的溼潤的時候,把砂料鋪灑在壺體便面,然後以明針工藝再進行一遍修飾,制針對壺體的表層上,最大的作用就是裝飾,燒製成壺之後砂點和泥料的色調會不同。
說到這裡時我爸還拿起我們的紫砂壺給我看了看,說想分辨一個紫砂壺是調砂還是鋪砂,看壺體表面的顆粒效果是不是跟壺內一致,一致的就是調砂,不一致的就是鋪砂,用肉眼即可分辨。壺友們現在手頭有壺的,可以拿起來看看。
紫砂工藝的歷史悠久,單就一個制壺的工藝就有這麼多講究,我們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