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自汗、盜汗時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所致的汗液外洩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白晝汗自出,動則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其**或由肺氣不足,衛表不固;或由營衛不和,衛外失司;或由陰虛火旺,或由邪熱鬱蒸,津液被擾;或由邪熱鬱蒸,津液外洩。
中藥**:
對自汗、盜汗的辯證,著重辨別陰陽虛實。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因肝火、溼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日久可致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或虛實兼夾之證。**原則,虛證應益氣養陰,固表斂汗;實證當清肝洩熱,化溼和營;虛實夾雜著,權衡主次,適當兼顧。
一、衛表不同
主證 汗出畏風,動則更甚,面色百,易於感冒,體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胸細弱。
治法 益氣固表。
方藥 玉屏風散加味;黃芪30克,白朮20克,防風6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黨蔘25克。如兼陰虛,見舌紅、脈細數者 ,加白芍18克,五味子15克,烏梅15克。
二、營衛不和
主證 自汗畏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半身、區域性出汗,苔薄白,脈緩。
治法 調和營養。
方藥 桂枝湯加味:桂枝9克,白芍15克,乾草10克,大棗10枚,龍骨30克,牡蠣30克,生薑5片。如兼氣虛者,加黃芪25克,白朮18克;兼陽虛者,加制附子12克;半身或區域性出汗者,加浮小麥30克。
三、 陰虛火旺
主證 睡中盜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後潮熱,兩顴色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滋陰降火。
方藥 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25克,生地18克,黃苓10克,黃柏9克,白芍18克,五味治15克,五梅15克,黃芪20克,牡蠣30克。如潮熱甚者,家秦10克,陰柴胡12克;如陰虛為主,火熱不著者,去黃波,加山萸肉18克,玉竹18克。
四、邪熱鬱蒸
主證 蒸蒸汗出,汗粘或色黃染衣,面赤煩熱,口苦尿黃,色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 清肝洩熱,化溼和營。
方藥 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8克,zi子15克,黃芩12克,柴胡9克,車前子18克(布包),澤瀉15克,木通10克,石膏25克,白芍18克.如汗黃染衣較著者,加茵陳25克。
[單方驗方]
一、黃芪15克,浮小麥15克,大棗5枚,水煎服,日1劑。用於氣虛自汗。
二、烏梅10枚、浮小麥15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陰虛盜汗。
三、白礬20克,葛根20克,煎水洗手足,一日數次,用於手足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