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手(梢節)
在技擊對抗中,手是最前邊的第一道防線。
手的動作好壞將直接影響戰鬥的效果。
所以應該把走手放在首位。
拳論雲:
“以手執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
武禹襄“十三勢說略”開門見山講: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
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
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
太極拳中的聽勁,引化、擒拿、打擊等等雖然並不完全靠手,但是手無疑是最為靈活和有效的部位。
走手有如下優勢:
手為臂之梢節,梢節領動,有利於沉肩墜肘,身肢放長;
走手增強了梢節意識,有助於掤勁和螺旋勁的增長;
勁運梢節,則啟動快,變化迅速,勁力靈脆;
梢節領勁,容易把握勁點,打擊穩、準,狠;
走手蓄勁短,連續技擊不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事實上第一次打擊就是第二次打擊的準備。
手為臂之梢節,指尖為手之梢節,走手關鍵是走梢節。
一走手,指尖第一節一定要先走,然後第
二、三節按順序跟上。
就像走纏絲勁一樣,小指領勁先走,其他手指挨個跟上。
手走得好不好,差別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節。
不走指尖,你怎麼也抓不緊對方;
走了指尖,就有了“卷”的意思,即使是沒有抓住對方,也有個“卷”的韻味在對方身上。
二、肘定位
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擊實戰中,肘永遠在做著向外向下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做著一個拉長肩部的運動,就像犁地一樣,不管前面的力是什麼方向,犁頭永遠是向下的。
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體的一側保持著一個相對的位置,不僅要始終做到“腋下空”,還要保證大臂與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手走的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必須同步的。
肘的根在肩,練習和對抗時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說要始終保持沉肩狀態。
肘一抬,肩就變形了。
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彈藥,支援手更靈活的運動;
還有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定平衡。
什麼時候“肘定位”破壞了,那麼肘就會漂浮,肩就會架,手就會丟,身法就會渙散。
太極拳運動中人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身(腰)弓、雙腿弓。
弓背撐起的力量最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飽滿,弓弦崩緊的最佳狀態——即肘定位。
一旦弓背飄了或丟了就一定是絃斷了或弓背斷了。
肘飄起來,小臂間的夾角變小了,謂之弓背斷了;
肘夾角太大,手臂失去了撐力叫弓弦斷了。
肘執行軌跡有四個方向:
向前、向下、向外、向後。
三、沉肩
練太極拳是意念上要求身體鬆柔。鬆柔的標準是在周身掤勁不丟的情況下放鬆。人們往往鬆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鬆不下來。肘向上時架肩,肘向裡夾肩,用僵力時是聳肩,肘無力時是懈肩,這些都是人體在適應自然時形成的固有習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僵勁,是太極拳最常見的毛病。常遇上對方採、拿、打、摔等外力時,出於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肩,肩一翻就要受限制,腳底下也飄起來了。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架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架肩時肘容易飄,聳肩、懈肩時腋下就不空了,就夾住了;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沉肩的結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兩張飽滿的弓。所以要時時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下額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再就是胸要有向裡裹包的感覺。
這樣才能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力順達,使背部有彈性。
虛領頂勁的時候要把頸椎領起來,頸椎是身弓的一個梢,另一個弓梢為尾椎,通過塌腰,這張弓便形成了。
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
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穩。
含胸拔背能使我們氣沉丹田,重心下移,上輕下重,勢如鬆嶽挺拔。
五、塌腰
胸和腰的關係是:
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
正確姿勢是:
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裡向上裹抱。
這樣,頸椎與尾椎向內含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腰弓。
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於腳跟行於腿,到腰部時有一次轉換分配,使四成力量下降,還原於下肢蹬地發力;
六成力量上升,行於手便是打擊力。
因為穩穩地把腰塌下來,重心才能下降,人才不飄,否則,挺胸凸肚,腰塌不下來,雙膝亦不能合上,連鎖反應是腳下無根,遇力必散。
六、鬆胯
太極拳理曰:
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
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送到了胯上,鬆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
在對抗中鬆胯尤為重要。
因為不能鬆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
從某種意義上說,鬆胯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一把金鑰匙。
鬆胯在技擊實戰中的作用是:
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
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使周身協調;
可以整合周身之力,用於我所需要地方;
鬆胯是形成渾圓力的必要條件;
鬆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執行變得輕靈。
此外,胯部的韌帶長度要超過常人(相對於自已練拳以前)是鬆胯的前提條件。
韌帶、副韌帶長,轉動長度和半徑就比別人長出許多,對抗中就有了優勢。
因此要有意識的練好鬆胯的功夫。
七、扣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
人們常說扣膝合襠,扣膝襠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
看一個人的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鬆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的。
如果一個拳勢看著不順眼那問題一定出在膝上。
膝運動中要像擀餃子皮一樣向外擀,而不外擺,外擺是飄的;
向裡運動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裡裹合。
八.抓地
踝關節最難練的是跟腱韌帶。
跟腱韌帶的長短又與抓地有直接關係。
通常膝蓋前跪和旋轉就是韌帶拉長的運動。
這根韌帶越長,膝蓋前脆的半徑越大對抗中後退時,又總有一個膝蓋是向前彎曲的。
彎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強。
人們常說:
“腰長”“腰上有份兒”,其實還是跟健韌帶長,腳下有根的緣故。
腳下不穩,不舒服就挪腳跟和腳尖,這正是因為跟健韌帶不夠長,一開始練拳,雙腳不知怎麼放,要求腳一著地,雙腳基本平行,微微內扣,五指牢牢抓地,不能再動!
拉長這根韌帶要靠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動。
讓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動、旋轉。
練習時間長了跟腱韌帶就拉長了。
如果不會五指抓地,即使其他部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
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後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體現;
五指抓地時湧泉穴要虛要空。
抓地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減輕了膝蓋的壓力,膝蓋損傷是練太極拳最可怕的事。
九.頭
頭為六陽之首,各類拳論氣功強調甚多,不做過多論述。
要保持頭正,肩往下拉,把身弓弓梢從頸椎延長至頭頂百會穴;
眼睛要注視練拳的對手,這也是打拳時無人當有人的一層意思。
舌尖微抵上顎;
注意調整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