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aed
再一次走進公眾視野。
因為它又成功挽回了一條寶貴生命!
而隨即趕到的醫療保障組醫護人員,使用aed(自動體外除顫儀)對其進行了除顫電擊及cpr(心肺復甦),最終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
其實,這兩年全國各地馬拉松賽場上使用aed成功救人的案例並不少見。截至目前,國內馬拉松賽道上醫務人員使用aed已成功挽救了超過20位跑步者的生命。
2020年10月25日,鹽城馬拉松開跑不久,一名參賽者突然心跳驟停倒地,現場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使用aed,經過一番急救,患者被成功救回。
那aed是怎麼拯救
馬拉松賽道上心臟驟停跑者的呢?
我們心臟的跳動節奏由竇房結主導,正常的電流訊號從這裡發出,控制著心臟外泵血,維持生命。而當心髒電訊號異常,就會打亂原本正常的節奏。
比如心室肌細胞出現快速而不協調的收縮,就會導致心室無法向動脈泵出血液,顫動頻率達到每分鐘 250~500 次,稱為心室纖維性顫動,也叫室顫,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對於馬拉松跑者來說,絕大多數猝死案例中,都發生在最後的衝刺階段。
因為在越接近比賽尾聲的時候,就越容易激動,聽到場邊觀眾的加油吶喊和感受到即將完賽的興奮,便不自覺地開始加速衝刺。
而要讓室顫的心臟重新恢復正常,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進行電除顫。
這個時候給心臟施加一注脈衝電流,就能結束當下異常的心律,讓心臟恢復正常跳動。
而aed(全稱為自動體外除顫器)這種行動式醫療裝置就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患者緊急搶救時自動分析心率,在需要時給予患那一注脈衝電擊除顫。
比如本次成都馬拉松賽道上,就有醫師跑者和騎自行車身背aed的巡查救護隊員一路為跑者們保駕護航,也正是這樣的安排,才讓那麼猝死的跑者倖免於難。
不過,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份幸運。
比如高以翔。一年前,那個深夜奔跑在街頭突然倒下的年輕人,再也沒有醒過來。
據國家心血管中心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地鐵站、火車站等公共場所猝死事件頻繁發生。
來自網路
除了馬拉松跑者,年齡偏大、經常熬夜、長期抽菸喝酒、劇烈運動、冠心病、心律不齊、高血壓和心衰...這些都是心臟驟停高發人群。
而他們當中,一旦發生心臟驟停真正能撿回命的人並不算多。
這與很多原因有關,比如急救裝置的覆蓋範圍、普及速度有關。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老百姓對急救知識的匱乏:
問題一:你知道人的心臟驟停後,
**搶救時間是多久嗎?
問題二:
“救命神器”aed你拿到手上,
真的會用嗎?
可是aed拿到手上你真的會用嗎?會不會因為自己沒有使用經驗和專業知識就打了退堂鼓?
其實,aed並沒有那麼神祕複雜,開啟電源後,一切操作都會配有語音提示,非醫療人員也能夠正確使用。
總結起來就是九個字:
素材**於中國紅十字總會
首先你需要開啟aed,然後根據語音提示進行操作,解開病人胸部衣服。
素材**於中國紅十字總會
取出電極片,按指示將電極片黏貼在病人裸露的胸部。
一個放右上胸壁(鎖骨下方),一個放在左乳頭外側,上緣距腋窩7cm左右。
素材**於中國紅十字總會
將電極片插頭插入aed主機插孔,開始分析心律,需5-15秒。
素材**於中國紅十字總會
如果aed分析建議除顫,確保無人接觸患者後,按下電極鍵。一次除顫後,應立刻進行心肺復甦,反覆至急救人員到來。
如果aed分析不建議除顫,則直接進行心肺復甦。
再次提醒大家兩個重點:
1、開啟電源後,一定要在aed語音提示的指導下,進行每個步驟的操作,不要提前操作或者遲遲不進行操作;
2、由於aed在除顫過程中需要進行放電,因此要遠離傷病員。並且一定要大聲提醒圍觀的人遠離傷病員,防止觸電。
問題三:除了使用“救命神器”aed,
還有別的急救辦法嗎?
遇到呼吸心臟驟停
很多時候光靠aed是不一定夠的
還需要結合情況配合cpr(心肺復甦)
cpr應該如何做呢?以下是方法⬇️⬇️⬇️
首先要確保患者已脫離危險環境,如車禍、火場等。
然後儘快啟動急救措施↓
素材**於第一健康成都
把兩個手臂伸直,手肘不要彎曲。雙手緊扣,掌根相疊,手臂會像一個“深v領”。
素材**於第一健康成都
按壓時,掌根放在胸骨下半段,正常成年男性是兩個乳頭的連線中點的位置。
素材**於第一健康成都
速度在每分鐘100-120下,節奏和《最炫民族風》接近。
按壓深度要在5-6釐米,約三個手指那麼厚。
不要單靠手臂的力量去做心肺復甦,必須用全身的力量。
素材**於第一健康成都
開啟氣道,一隻手放在前額上,另一隻手的兩根手指放在下頜骨上,使用仰頭提頦的方法,開啟氣道。
素材**於第一健康成都
捏住他的鼻子,包住他的嘴,快速往嘴巴里吹氣。
患者恢復了心跳、自主呼吸與脈搏搏動,患者有反應或呻吟。
持續超過30分鐘cpr後,患者的心跳、呼吸和脈搏都沒恢復正常。
但我們仍然大力鼓勵所有人都來認真學習。
因為當你的家人、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突然倒在你面前時,他們的命可能真的就掌握在你的手裡。
因為救護車到達時間往往超過有效急救的“**四分鐘”,而你可能是他們最後生的希望。
比起絕望地看著他人寶貴的生命在自己面前流逝,我們為什麼現在不努力學習儲備這些急救知識(技能),擁有和死神奮力一搏的勇氣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