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中年危機,你只需要做到這三點

2022-05-15 04:58:39 字數 3984 閱讀 2753

1

“中年危機”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

50歲,在40~

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綜合徵”。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一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在童年、少年與青年時代,時間給人的感覺是美好的,悠然的,像個溫馴的貓兒,任人撫摸。但到了中年,甚至一過三十歲,時間就開始變得像條瘋狗,追得人狼狽不堪。而更加讓人惶恐不安的是,不管選擇哪個方向,都是一個“死衚衕”。於是一種“終極憂慮”,便在“瘋狗”出現時油然而生,這便是中年危機的本質所在。

中年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時間過得真快”,這句話裡有感慨有無奈,也有隱隱地憂慮與不安。“當年鐵漢一般的男人”,如今也開始保健了,這是對健康的不安,對生命的焦慮。是啊,歲月是一把削鐵如泥的屠龍寶刀,無論多鐵漢子,也會被削成碎片。

青春已然逝去,衰老正在迎面走來,中年人便在懷念青春與憂懼衰老的膠著中焦慮、彷徨,對事業、子女、家庭、婚姻的期望與現實的矛盾,則更加重了這種焦躁不安的心理,更嚴重的還會生出頹喪、虛無等消極思想。

人生如戲,自己是編劇。童年是序曲,少年是開始,青年是發展,中年是高潮,老年是結局。高潮這一段編得好不好,決定整本戲好不好。中年危機是對劇作者的挑戰,克服這種危機,就能編出好劇來。但問題是,中年危機不是紙老虎,它是有著很強的戰鬥力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認真考慮:當保溫杯來襲,準備拿什麼反擊?

2

首先要保管好“身體”這部機器,健康是一種責任。

《紅樓夢》裡,秦可卿死前對王熙鳳說過這樣一句話:“如今得了這個病,把我那要強的心一分也沒了。”

是啊,生命不保,無論有多少分“要強的心”,也沒有一點意義。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前提與保障。健康是“1”,其它全是“

1”後面的“

0”,沒有健康這個“

1”,後面所有的“

0”,都永遠不具現實意義。

中年人都是家裡的頂樑柱,柱子斷了、彎了,家就會跟著塌下來。所以,對於中年人來說,健康實在是一種巨大的責任,應該當作最重要的事對待。

醫學研究表明,中年是各種慢性病的易發期,“三高”是頭號威脅。2016年健康大資料顯示,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已達

20%,死亡數佔總死亡數的

83%,有

22%的中年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指出,對於慢性病,比**更重要的是預防。而對於養生,周立波曾有一經典之語: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今天不保健,明天養醫院。現實中還真就是這樣,許多人掙錢不要命,而最後想要命時,把所有錢送進醫院,卻也要不回了。

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養殖怡之福可得永年,通過合理的鍛鍊,是可以保證健康、延年益壽的。有一個同事,十幾年來一直堅持晨跑,現在已經退休好幾年了,前天見著仍未變老,顯得很年輕,讓人感覺時間似乎從他身邊繞了過去,真的是“歲月靜好”。

3

其次是重塑人生信念,適時調整人生方向。

對於許多人來說,中年之後最大的危機,可能不是來自健康方面,而是事業上的前景暗淡,尤其是男人。

無論男女,事業的成功總是人生最大的自豪。但如果中年時依然無有建樹,危機感就會自然而然地誕生。晉升無望,令職場中年男女沮喪頹廢,工作缺乏激情,混天了日;生意難做,令很多商界中年男女寢食不安,情緒煩躁。這時候的中年人,常見的心態有兩種,一是“反正就這樣了”,二是“完了”。

中年無有建樹,或者說是沒達到自己的理想,真的“就這樣了”嗎?真的是“完了”嗎?當然不是,這只是信念受挫下的一種特定心態,需要調整。所以這個時候中年人,亟需重塑信念,或是調整人生方向。

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後,是中年逆席的典範。1945年,宗慶後出生於宿遷。

1963

年,初中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宗慶後去了舟山一個農場,幾年後輾轉於紹興的一個茶場。

1978年,宗慶後母親退休,

33歲的宗慶後得以回到杭州,頂替母親教職入工農校辦紙箱廠做推銷員。

1987

年,宗慶後靠借來的

14萬元承包連年虧損的杭州上海校辦企業經銷部,並開始親自蹬三輪賣冰棍。

注意,這一年宗慶後整整42歲。對於多數人而言,

42歲可能已經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了,或是混天了日了,而宗慶後卻不甘平庸,選擇了拼搏。

1989年,宗慶後建立杭州

娃哈哈營養食品廠,隨後便一路高歌猛進,創造了一個商界神話。如今的娃哈哈集團,早已進入了中國企業500強,而宗慶後則富可敵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無論職場還是商場,只要擁有一顆銳意進取的心,就能衝出中年的人生困局,從而變危機為轉機。

4

最後要學會自我調適,凡事想開一些。

如果說鍛鍊身體與重塑信念是對中年危機的正面反擊,那麼想開一些就是一種迂迴策略。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沒有誰總是一帆風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人生有追求,固然是好的,但如果經受不起失敗,一旦失敗就自暴自棄、自殘自虐,甚至是傷害家人、為害社會,則不沒有追求。

實際上對於某些人來說,許多時候失敗是已經註定的,但只要盡力而為,做到沒有後悔,那麼失敗也是一種成功。有一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堪稱失敗者的良藥:一個人在追求他不可及的目標時,他註定是要失敗的,但他的成功正在於他的追求中。

想開的同時也要正確認識自已。俗話說“端多大碗吃多大飯”,人生成功的標準只能以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衡量,拿別人做參照物,可以當作一種激勵,卻不能當成必須實現的目標,實現不了無需苦惱、悲嘆。

此外,發展興趣愛好,多與朋友聚會,也可以起到自我調適的作用。除了能緩解壓力外,在興趣愛好與人際交往中,往往還可參悟出某些人生哲理,令淤塞之心豁然開朗。

需要說明的是,凡事想開些不是消極,不是悲觀,而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適應,依然是樂觀的。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這不僅是胸襟,更是一種自我調整的智慧。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想開些正是這樣一種英雄主義,看清自己終將達不到追求的目標,卻不悲觀不頹喪,坦然面對,超然處之。

5

國外有一項關於人一生幸福感的調查。研究者調查了80多個國家200萬人,結果發現在不同國家、不同人身上,幸福感隨年齡的變化走勢驚人相似,均呈現u型曲線44歲左右達到谷底。

也就是說,在人生的前期與後期,感覺是好的,而中年階段卻充滿了各種艱難。研究者奧斯瓦爾德就此曲線指出,人生低谷似乎無可避免,“無論男女、婚否、貧富、有無子女,人人都會遭遇中年危機”。

學會放眼未來,是研究者對中年人的建議。而保證健康、重塑信念和自我調適,正是對“放眼未來”的具體化。

既然中年危機是躲不過的一道坎兒,那麼我們何妨直面“慘淡的人生”,努力突破各種失敗與挫折的圍剿,為自己爭取一個更加豐碩的人生,以及一個更加美好的晚年。

奧斯瓦爾德說:“進入50歲後,大多數人會慢慢走出低谷。當你70歲時,假如身體沒有出大問題,你的心境就會恢復至20歲時那麼快樂。”

但願我們到70歲時,還能擁有20歲的美好心情,而如果能擁有一顆20歲的心臟,則更好不過。

避免母乳不足,你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寶媽都擔心自己寶寶吃不飽,寶寶的家裡人就更是如此了,每次在公眾平臺裡面問的最多的永遠是奶量不足。其實我們之前都講過很多這方面的問題了,但是大家仍然感覺太繁瑣了,為此,我們總結了幾條,只要你認真的對待,就一定可以提高母乳分泌量。 1 增加母乳餵養的頻率和時間 提升母乳的分泌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