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獸不如”其實是對禽獸的侮辱

2022-04-06 11:25:06 字數 2182 閱讀 4110

前段時間,一名德國攝影師拍攝的一組關於一隻流浪狗與一隻貓頭鷹相親相愛、相依為命的**在網上引起轟動。

故事情節是這樣的:一隻名叫丹尼的流浪狗,六歲被主人拋棄。攝影師在追蹤拍攝了幾天之後,突然發現丹尼的身邊多了一隻小貓頭鷹。而後在長達兩年的追蹤時間裡,這隻貓頭鷹跟隨丹尼形影不離。這隻貓頭鷹從何而來?攝影師後來瞭解到,這隻貓頭鷹也是丹尼的原主人飼養的。主人把丹尼趕走的同一天,貓頭鷹也消失了。貓頭鷹經過多日尋找,終於找到了丹尼。從此它們像親人、像夫妻、像朋友,每天一起吃、一起睡、一起思考未來。每次丹尼找來食物,總讓貓頭鷹先吃,剩下的自己再吃。為保護貓頭鷹免受其它流浪狗的襲擊,丹尼經常讓貓頭鷹趴在自己身上。丹尼還經常用嘴巴含一根樹枝,讓貓頭鷹站在上面,任憑樹枝含得久了,也不嫌累……

你若出走,我必追隨,你若闖蕩江湖,我必陪你浪跡天涯。看完這則《狗與貓頭鷹》的真實故事,著實令人震撼和感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其實動物界的情感與品行一點不比人類淺薄,有時甚至比人類更真摯、更深厚、更高尚。這讓我想起了一則叫“禽獸不如”的成語。該成語出處《晉書

·阮籍傳》:“殺父,禽獸之類也。殺母,禽獸之不若。”意思是連禽獸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極壞。

從古到今,“禽獸不如”這則成語一直是炮轟人類賤孽,宣洩內心憤懣的首選詞彙,屬於不輕易脫口而出的極度謾罵,由此可見其貶義之程度。事實上禽獸的品行真如我們所描述的那樣比人類低階得很嗎?禽獸怎麼了?禽獸不如又怎麼樣?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禽獸不如怎麼就成了貶義詞?禽獸不如,本意是在菲薄人類,可實際上卻汙辱了禽獸。我想“禽獸不如

”這個成語的創造者一定是對“人”和“禽獸”這兩種生物都缺乏足夠的瞭解,才會在無知中把人置於一切禽獸之上,否則是不會把人類的種種不堪行為借用“禽獸不如”來形容的。

而事實上,那些被貶損為“禽獸不如”的人果真如禽獸反而好了,比起人性的醜惡,禽獸有很多值得稱頌的美德。從初中語文課本里的《斑羚飛度》、《鶴群翔空》中就可以看到那美到極致的無私和無畏。再說對愛情的忠貞,當一對伴侶天鵝中的一隻生病的時候,另一半會守護他,如果這不幸生病的天鵝失去了生命,那麼另一半也不會獨活,他會殉情;生活在北美沼澤地的灰鶴群每逢見到死亡的同類,便會久久地在屍體上空盤旋徘徊。跟這些所謂的“禽獸”比起來,那些作為萬物靈長的人是應該自豪,還是應該愧疚呢?人類憑什麼用貶義來形容禽獸?除非人類比禽獸高明很多。但是你做到了嗎?所以,當人們說某些人禽獸不如的時候,實在是高高地抬舉了這些被說的人。我想,如果動物有語言,估計它們那裡最貶義的一個形容詞應該是“人性”吧,其貶損的程度會遠遠超過人類所謂的獸行的程度。多虧人類和禽獸不一樣的語言系統而隔閡著彼此的交流,不然人類豈不將陷於群起而攻之的境地?

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區別於禽獸的地方只有很少一點點,一般的人丟棄了它,君子儲存了他。我們常說,無論幹什麼,首先要學會做人。身為人卻無德,絕不能將其和禽獸進行比較,應該是和魔鬼歸為一類的。“禽獸不如”,在對某人予以極度差評的同時,也貶低了禽獸的品行,就好比給品行惡劣的人打了20分,那禽獸好像也不過30分而已,事實上禽獸真的就只有30分嗎?難道禽獸只配得上與人類最低劣的那一部分人做比較嗎?當我們評價某人某事連某某都“不如”時,那不過是給被評價的物件設定了一個最低標準作為參照而已。而當你看到這則狗與貓頭鷹的故事時,你如果再用“禽獸不如”來品評人類的某些不堪時,就是對狗和貓頭鷹這樣有情有義的動物的貶損和褻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真值得我們對“禽獸不如”這一成語進行重新認識和考量了!

放在眾生平等的大和諧中,禽獸真不該全部是被貶低的物件,真的要為禽獸鳴不平了。人之惡,何時休,獸之美,也要學。真希望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人性越來越墮落的時候,我們人類真應該好好地老老實實地反省和完善自己,把“禽獸”變成一個褒義詞,而不是一味地用來貶義,至少應該成為一箇中性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