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多種原因引起腸腔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使腸管阻塞,不能排便、排氣,則為梗阻。本病中醫稱為“腸結”。由於梗阻的性質不同,種類較多,50%~70%的腸梗阻可以採用非手術**。凡脈象平緩,體溫不高,腹痛、噁心較輕,或有糞便或氣體排出不完全梗阻,用中藥都可以**。若超過12小時不能緩解,陣發性腹痛加劇,嘔吐加重無排氣、排便,則應考慮手術**。
中西醫並重**腸梗阻能大大降低手術率,低位腸梗阻下面灌腸,上服甘遂硝黃散可以迅速緩解症狀。不用輸液,更不用胃腸減壓插管,只要口服2g粉劑,80%可以消除梗阻。若針刺雙側大橫穴,不留針,強刺激,在24~48小時內多可解除腸梗阻。
若用一般草藥方煎湯口服,要插胃管把胃內容物吸空,每次可經胃管輸入中藥濃湯100~150ml,若不通4小時後再行1次。若用甘遂硝黃散,不用灌腸減壓,直接從胃管輸入2g左右粉劑即可。
1.甘遂硝黃散 先將醋甘遂50g與生大黃30g、芒硝15g,混合碾成細粉,過100目細籮,用天平稱量,每包1.8~2.0g備用。每次1.8~2.0g,每次間隔3~4小時,不用胃腸減壓術。主治:各種重型腸梗阻。
2.承氣湯1 厚朴15g,木香10g,烏藥10g,炒萊菔子20g,赤芍15g,桃仁10g,番瀉葉8g,芒硝10g(沖服)。每日3~4次,每次150ml(減壓後服為佳)。主治:輕型腸梗阻。梗阻初起,體溫不高,腹痛較輕,可直接用上方煎湯口服。
3.承氣湯2 炒萊菔子30g,赤芍30g,桃仁15g,厚朴20g,枳實15g,生大黃15g(後下),芒硝10g(沖服)。主治:重型粘連性腸梗阻。用法:煎濃汁,口服每次100~150ml。大黃、芒硝根據體質、體重適當增減。大黃可以從15~30g,芒硝從10~20g之間浮動。
4.消脹散 厚朴30g,白朮15g,茯苓20g,姜半夏20g,枳殼20g,炒山楂15g,陳皮15g,神曲15g,炒萊菔子30g,炒雞內金15g,砂仁10g。主治:腸梗阻已解除,便已通,但進食有飽脹感時用之。用法:上藥磨粉用熱水沖服,每次3~6g,每日2次。
腸梗阻的預防措施及注意事項:①每餐應細嚼慢嚥,不要過食太飽;②忌食生冷、油膩和黏性食品;③餐後禁止活動及劇烈運動;④保持每日大便通暢;⑤如有餐後飽脹應服消脹散或健胃消食片、大黃蘇打片等。
體會 本症為常見急腹症,一般多住院診治。多數急性腸梗阻通過中藥保守**,可以緩解**。其中關鍵是能熟練應用甘遂硝黃散口服,對各型腸梗阻(特別是重型腸梗阻)有顯著的療效,若是低位腸梗阻,下面肛滴,上面口服中藥,70%的患者可以免於手術。輕型腸梗阻只要體溫不高,心率在100次/分以下者均可口服湯劑消除梗阻。胃管進藥時最好先行胃腸減壓,抽淨胃內容物,對藥物吸收較好。
若不進行胃脹減壓,早期口服甘遂硝黃散,不用輸液,不用插胃管,只要口服1.8g散劑多可使腸梗阻消除。然而對重症絞窄性、體溫在39~40℃、腹痛劇烈者,應考慮手術**。有腸梗阻病史者,常因術後粘連而屢次發病,應注意飲食,防止**。
小兒蛔蟲性梗阻,一般不用口服中藥,只須針刺四縫穴,多可解除。小兒腸扭轉及腸套疊性梗阻,手法**佔有一定優勢。(陳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