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六羅媽媽
注:不能吃辣或者不適合吃辣的家庭不要盲目模仿哈
好聰明的孩子對不對~
不過看到這裡,肯定會有朋友問成長型思維是什麼?
這是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多年研究提出的,在美國很多學校,會把這種教育理念作為教學工具,教孩子怎麼用“成長型思維”看問題。
而六月份在英國遊學時,在六六就讀的那所英國私立小學晨會裡,我們也接觸到了這個概念。
當時幾位老師坐成一排,分別依次拿著一副畫作,上邊畫著的都是蝴蝶,不同的是從左到右,是最簡單的簡筆畫到色彩斑斕的水彩畫。
然後老師笑眯眯的對著六六她們說:“別輕易說做不到,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聽了後,就覺得她們的這個環節設計的很巧妙,後來和校長聊天,果然,這個環節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這個教育理念為什麼會被這些國家大力推崇,有一個重要之處是可以挖掘孩子的潛力,使之不斷努力進步,從平凡到優秀。
孩子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這些情況:“我不會我不要做!”“我又做錯了!”“這對我來說太難了”,這些都是陷入固定思維的一些表現。
而成長型思維則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到“你只是還不會而已”“我們可以在錯誤中找到解決辦法”“是不是有你忽略的地方沒想到呢?”
這些不同角度的切換轉變,可以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乃至改變行為模式,挖掘出來孩子的潛能,鼓起信心敢於挑戰。
這些,何嘗不是我們費勁苦心想要培養的目的呢?
雖然我們不能在英美國家的小學課堂上系統接收這些教育,但其實,正如開篇那位媽媽所說:“成長型思維鍛鍊,於生活點滴處。”
吃個涼皮可以啟發孩子,生活中其他的小事亦俯拾皆是。
六六三歲多的時候,我們讀繪本《如果恐龍還活著》,男孩想將恐龍帶進學校,六六就說:“恐龍進不去,因為學校的門太小了。”當時,六六的應對是讓我驚喜的。因為這些,也就是培養成長型思維的一個關鍵點--換個說法,換個思維(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發現處理不了的事
我問:“說的對,那怎麼辦呢?”
-啟發孩子思考
六六想了想:“給它建一個大大的門就可以啦。”
-提出解決辦法
我又說:“那建門需要時間,恐龍想和男孩玩呢。”
-假設遇到問題
六六奶聲奶氣的接:“這還不簡單,他們可以在外邊玩呀。”
-換個角度再想辦法
而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陷入固定思維的侷限。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兩個銷售去一個小島上賣鞋,結果發現島上的人都不穿鞋。一個銷售員很沮喪:“天啦,這趟要無功而返了,這裡的人都不穿鞋。”而另外一個銷售員卻很興奮:“太棒了,這裡市場前景非常好,每一個人都不穿鞋,一人一雙的話銷量不得了。”
這就是典型的面對同樣的情況,思維模式不一樣會帶來截然相反的判斷和思路。
而好在,大量的研究發現,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培養的。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怎麼在生活小事上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吧。
01.用no yet(尚未完成),而不是failed(失敗),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
六六玩桌遊比較早,三歲多開始接觸時,也是拿到手看一下就皺了皺眉頭:“我不會。”我會鼓勵她:“你只是還不會。”然後陪著她將過程細節拆分,一步步引導著思考。
注意和她強調“不會”和“只是還不會”之間的區別,可以再試試看。並且適當的時候不要讓孩子一味的自己動手,而是陪著她一起去嘗試,鼓勵她從模仿到獨立思考。
02.允許孩子犯錯,從錯誤中找到解決辦法
有一陣朋友送了六六一輛可以噴水的消防車,她愛不釋手,結果弄的地上都是水。
這種場景其實很常見,固定思維的做法是:收起來,不讓玩了。
但是成長型思維則不一樣,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
03.不讚美天賦而是鼓勵過程
其實作為父母,不去讚美誇獎孩子是不可能的。有時候孩子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能,我們都能脫口而出:“你真棒!”但其實,這也是固定思維的一種呈現。如果我們過度的著力在此,或者止步於此,那對孩子的思維模式其實益處不大。
我們可以著眼於細節,稱讚過程中的努力。比如鼓勵孩子自己學這穿鞋子,她穿好後,我們在可以少說或者不說“你真厲害”,而是稱讚她:“你今天穿鞋的速度比昨天快了一些呢。”或者:“你現在已經可以準確的判斷出左右腳了。”
04.鼓勵孩子去挑戰
當然我們不是盲目鼓勵孩子在家這樣去嘗試高難度動作,一定是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能力評估和安全保護。
六六小時候不敢走平衡木獨木橋類的,後來有一次在旅遊的時候,我們在一個樂園裡玩,看到很多小朋友玩的很開心,她有點猶豫。
那會她兩三歲,六姥姥擔心她害怕,也護著不讓玩。地上都是很厚的軟墊子,即便摔倒也不會受傷,我想了想,還是鼓勵她“這個的確很有難度,可是我們可以試著先牽著手走。就算學不會,咱們也沒損失。”
在我陪同下,她慢慢放開膽子了,後來一個人來回穿行。
如果一直護著孩子在固定思維的舒適區裡,固然一直很安全,卻也少了很多樂趣和衝勁。
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可以去思考鍛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方法,很多教育理念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但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將之侷限在正襟危坐的說教之中。其實恰恰是這種生活細節,無論是吃飯,玩玩具,看繪本種種細節中,哪怕只是旅行中的一次新奇所見,只要我們有心,都可以潤物細無聲的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