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醫案舉隅

2021-05-23 02:19:31 字數 707 閱讀 3074

胡希恕醫案舉隅

許某,男,47歲,1978年5月4日初診。

訴:感冒2天,右頭痛,自覺無精神,兩手逆冷,無汗惡寒,口中和,不思飲,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咽紅濾泡增生多。此屬虛寒表證,治以溫陽解表,與麻黃附子甘草加川芎湯:麻黃三錢,制附子三錢,炙甘草二錢,川芎三錢。結果:上藥服一煎,微汗出,頭痛解。未再服藥,調養兩日,精神如常。

該案中,無汗惡寒、頭痛為表證,當辛溫發汗以解表。雖然病位在表卻已陷於陰證,如兩手逆冷、無精神、舌質淡而脈沉細,均提示陽氣不足、機能沉衰,屬於表陰證,當溫陽強壯以解表,故胡希恕治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同時因頭痛明顯,加入川芎以增強療效。本案為表陰證,若不溫陽解表,怎能收到經方“一劑知兩劑已”的療效?因此臨床上表陰證的**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總之,《傷寒論》中表陽證太陽病治法為辛溫發汗解表,主要分為麻黃湯類方和桂枝湯類方,麻黃湯的底方是麻黃、甘草,桂枝湯的底方是桂枝、甘草。因此表陰證的治方是以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為代表,治法為溫陽強壯解表。

胡希恕先生謂“六經之名皆可廢”。因此認識六經在於認識六經的實質。按照病位病性來解讀,少陰病為病位在表的陰證,即表陰(虛寒)證。而非通常所謂的太少兩感(表裡合病)。

對於表陰證,即臨床常見的外感而伴有機能沉衰之表現者,即可在解表劑中加入溫陽強壯之品,如附子等,以達到溫陽解表的作用。

名醫名方 胡希恕 治療黃汗之病

胡希恕 1898 1984 又名胡禧緒,漢族,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 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研...

胡希恕醫案 五 少陰病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加附子湯方 任某,女,33歲,1966年3月25日初診。曾因腰背痛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 脊椎骨質增生 。 近症見 頭暈 頭痛 目脹,下肢...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傷寒 太陽病之溫病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這個病形似太陽病,也頭項強痛,脈浮,很像太陽病,但主要是它渴。 這個渴是內熱的一種表現,像陽明病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