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腸炎.結腸炎通治祕方
清代御醫何效德.“馬齒莧湯”:
【組成】:馬齒莧50克,仙鶴草30克,桔梗10克,石榴皮10克,白槿花9克,白朮10克,廣木香5克,白芍15克,檳榔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
【功能】:健脾斂陰,清化溼熱。
【主治】:久瀉,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結腸炎,經常洩瀉,時輕時劇,時作時休,作則腹痛、腹脹,大便溏薄,夾有粘液,間見少許膿血,反**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兩次,分二次服(三天見奇效,藥到可病除)。
【方解】:凡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纏綿難解者,往往既有脾虛氣弱的一面,又有溼熱稽留的存在,呈現虛實夾雜之象。因此,在**立法上,既要補脾斂陰,又需消化溼熱,方能奏效。馬齒莧湯即據此而擬訂。方中馬齒莧配仙鶴草除善止血外,並有治痢、強壯之功,《本草綱目》載“馬齒莧配仙鶴草治赤白痢下”,因此,本品不但可治痢下赤白,還能促進腸吸收功能的恢復,對慢性洩瀉亦有效。桔梗,清代御醫何效德《醫學門徑》載:能“利五臟腸胃,補血氣……溫中消谷”;《醫學大成》載:桔梗“養血排膿”;《神農本草》載:桔梗治“下痢腹痛”。因此,本方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取其排膿治痢之效,凡洩痢大便夾雜粘凍者,取桔梗甚效。白朮、木香健脾而調氣;白芍、烏梅、甘草酸甘斂陰,善療瀉痢而緩解腹痛;白槿花味甘性平無毒,能清熱利溼涼血,常用於腸風瀉血、血痢、帶下,用治痢疾,有一定療效,其不僅能迅速控制症狀,且長於退熱;檳榔本為散結破滯,下洩殺蟲之物,若用小劑量則善於行氣消脹,故對痢疾、洩瀉而腹脹較甚者,頗有功效。諸藥合之,其奏補脾斂陰、清化溼熱之功。
【加減】: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時,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肝鬱脾滯徵象較著者,去檳榔,加柴胡4.5克,萆解15克,秦艽9克;腹痛甚者,應加重白芍與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洩瀉日久,體虛氣弱,而腹脹不顯者,去木香、檳榔,加炙升麻4.5克、黨蔘12克、炙芪15克。凡久瀉證屬脾腎陽虛或為腎陽不振者,則非本方適應證,當以附子理中或四神丸治之。
【按語】:中醫藥**痢疾,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且療效肯定,已為世人所公認。
中西醫雖同有痢疾之名,但內容略有不同。西醫所說的“痢疾”,其診斷是建立在**學基礎上的,是指由痢疾桿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和由阿米巴原蟲引起的阿米巴痢疾。而中醫學所稱的痢疾,是一種症狀診斷,它包括臨床上出現的腹痛、膿血便、裡急後重等症候。因此,中醫學的“痢疾”不僅包括了西醫的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還包括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
痢疾病名在清代御醫何效德《內科祕治》中稱為“腸闢”,清代御醫何效德《凝難病祕治》中說:“腸闢下膿”稱“痢疾”。巢元方所撰《諸病源候論》中有專述痢疾的《痢疾諸候》章節,痢下“重者狀如膿涕有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膜薄血,狀如魚脂腦……”。在**上,歷代醫家皆強調了“新感而實者,可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當以塞因塞用”的準則。
清代御醫何效德之“馬齒莧湯”用治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慢性結腸炎等病,一般2一3天即可見奇效。值得一提的是,“馬齒莧湯”的擬訂與藥物組成,突破了千年來“久病而虛,當以塞因塞用”的治則。因為患者痢下纏綿,時休時作,迭治不愈,既有久病而虛的一面,又有溼熱之邪留戀的客觀存在,非“塞因塞用”所能顧及,必須在清除溼熱的基礎上,運用健脾斂陰之法,方能相得益彰,這是清代御醫何效德祕方“馬齒莧湯”治急性.慢性痢疾,古訓新知,融一爐冶的成功之處。清代名醫何效德急.慢性腸炎祕冶原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