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九叔
去年,圓明園沉睡百年的古蓮“復活”盛開,讓人們紛紛讚歎生命的奇蹟。
蓮其實自古便是寵兒,無論凡夫俗子,還是文人墨客,抑或佛家**,都對蓮情有獨鍾。
蓮之心,不爭國色不爭春,中通外直不染塵,卷舒開合任天真。
其實,人活到極致,修的就是一顆蓮心。
不爭不比,不歪不曲,不憂不懼,才能獲得清淨歡喜。
01夫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有一個情節:
鄔思道給四爺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裡一個老漢生了很多兒子,並且有著很大的家業,但繼承家業的鑰匙只有一把。
於是,兒子們爭得不可開交,唯獨一個兒子沒有去爭這把鑰匙,他只是默默幫老漢做事,打理家業。
最後老漢想明白了,把鑰匙交給了這個不爭的兒子。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
不爭不是糊塗,而是一種智慧。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人生之累,累在心,心之累,一半源於生存,一半來自攀比。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用來攀比,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比較分數高低、獎狀多少,以及考上學校的好壞。
等孩子畢業出來工作,又開始比較工作好不好、工資高不高、福利多不多。
然後結婚了又得比娶的人好不好,嫁的行不行......
說到攀比,可以追溯到中國人的“面子文化”。
中國人特喜歡維護面子,又特別善於委屈裡子。
“面子”對我們中國人來講,就等於尊嚴,等於存在感。
以前有個春晚小品叫《有事兒您說話》,郭冬臨是個沒什麼關係的小科員。
但他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有本事,大半夜排隊甚至貼錢給人買票。
票買來以後,他跟別人說票是通過關係拿到的,別人回報他的只是很多報廢的牙刷。
這種面子讓裡子難過的例子,生活中也特別常見。
中國人的攀比是一種“原始嫉妒”,但又充滿了中庸的矛盾感。
人們都想做“被嫉妒的人”,最喜歡和差不多層次的人比,但又不想超出太多,怕遭到憤恨。
普通人肯定不會整天想著和馬雲比,最想成為的是小圈子裡的“成功者”。
其實,越愛攀比的人,就活得越累。
人追求的應該是幸福本身,而不是追逐別人的幸福。
02嘉佑八年,儒家理學思想鼻祖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常與文朋詩友四處遊覽美景,大家興致來了便作文。
周敦頤一氣呵成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傳後世的《愛蓮說》。
正是蓮如其人,文也如其人,他一生正直高潔、清廉勤勉。
不同於陶淵明筆下的菊,菊是逃避現實的隱逸者,而蓮則不同。
無論外界環境是“淤泥”還是“清漣”,蓮都能保持“中通外直”,堅守自我。
在這個物慾繁雜的世界,人周圍的**也與日俱增,但我們始終應該堅守住內心的道德底線和行為準則。
人的品格如同精神的骨架,支撐著一個個奔走的身軀,但各色各樣的人都披著迥異的外衣,讓人很難一下子辨清。
有的人看上去很魁偉正直,相處久了卻發現其精神上矮小猥瑣。
有的人看起來不起眼,卻在平淡中讓人心悅誠服,那是看不見的人格之魅力。
人應如蓮,道德上是清白的,品格上是高潔的。
不歪不曲,才是方方正正,一撇一捺的大寫的“人”字。
03人到中年,很多人活得就像一部西遊記。
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髮型,唐僧一樣的絮叨。
而且離西天越來越近了......少年不識的愁滋味,到了中晚年,全嚐了遍。
在浮躁的社會,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少愁無畏?
其實人到最後,求的都是一個心安。
不愧於父母、愛人、子女、朋友等,更無愧於心,便能坦然地立於天地之間,如蓮般亭亭淨植。
家人無須太近,牽掛就好;朋友無須太多,真誠就好;
財富無須太多,夠花就好;房子無須太大,溫馨就好;車子無須豪華,平安就好......
人這一輩子,生於自然,歸於自然,中間也要活得自然。
佛家以蓮花喻菩薩修行十種善法:
一離諸染汙;二不與惡俱;三戒香充滿;四本體清淨;五面相熙怡;
六柔軟不澀;七見者皆吉;八開敷具足;九成熟清淨;十生已有想。人生如蓮,心安則蓮開,花開則見佛,步步生蓮。
人生的惑,蓮心可解。世間的苦,蓮心可淡。幸福的禪,蓮心可參。
滾滾紅塵,一顆蓮心洗盡塵埃,滌盪自然。
願你如蓮,修得一顆蓮心。
量(深度好文)
網路 主播 晏嬌 音量 梁實秋說 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 小聲說話,是文明。 控制自己的音量,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的自我修行。 柔聲細...
位置(深度好文)
龜兔賽跑裡,若不是兔子輕視對手,必然會將冠軍之名收入囊中。 我們都知道,在陸地上,烏龜跑不贏兔子,但卻忽略了,烏龜在水中,永遠遊得比兔子快。...
小學生如何學好文言文
按《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要求學生逐詞逐句對譯,更不需要學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關古漢語知識,只要會朗讀和背誦,重點詞句由學生對...